慢性乳腺炎有局部和全身症状。局部症状包括乳房肿块(大小、质地、边界、活动度因年龄、生活方式、病史而异)、乳房疼痛(程度、与月经周期关系因年龄、生活方式、病史而异)、乳房皮肤改变(红肿、粗糙增厚、橘皮样变因年龄、生活方式、病史而异);全身症状有发热(低热或中度发热,非高热,因年龄、生活方式、病史而异)、乏力(影响日常工作生活,因年龄、生活方式、病史而异)。
一、局部症状
(一)乳房肿块
表现:乳房内可触及大小不一的肿块,质地可硬可软,边界可能清晰或不清晰。例如,有的患者乳房肿块呈结节状,活动度因病情而异,早期可能活动度尚可,随着病情进展,与周围组织粘连时活动度降低。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人群乳房肿块的表现可能有差异,青年女性患慢性乳腺炎时乳房肿块相对较常见,而中老年女性也可能发生,肿块性质需通过进一步检查鉴别。
生活方式: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内分泌,进而影响乳房肿块的发生发展,导致肿块可能增大或症状加重。
病史:有急性乳腺炎病史未彻底治愈的患者,更易出现慢性乳腺炎的乳房肿块,且肿块可能反复出现。
(二)乳房疼痛
表现: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或刺痛等。疼痛可能与月经周期有关,部分患者在月经前疼痛加重,月经后稍有缓解,但这并非绝对规律。
年龄因素:青春期女性乳房疼痛可能与乳腺发育有关,而育龄期女性乳房疼痛与内分泌变化关系密切,中老年女性乳房疼痛需警惕其他病变同时存在的可能。
生活方式:过度劳累、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可加重乳房疼痛,因为这些因素会干扰身体的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平衡。
病史:有乳腺增生病史的患者发生慢性乳腺炎时,乳房疼痛可能更明显,且疼痛特点可能与单纯慢性乳腺炎有所不同。
(三)乳房皮肤改变
表现:乳房皮肤可能出现红肿,若病情迁延不愈,皮肤可能变得粗糙、增厚,严重时可能有橘皮样改变,这与乳房内组织病变累及皮肤及皮下淋巴管有关。
年龄因素:年轻患者乳房皮肤改变相对较轻,随着年龄增长,皮肤弹性下降等因素可能使皮肤改变表现更明显。
生活方式:不注意乳房皮肤清洁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导致皮肤感染加重,进而影响乳房皮肤改变的进程。
病史:有乳房皮肤感染病史的患者,在慢性乳腺炎发生时,皮肤改变可能更容易出现且恢复较慢。
二、全身症状
(一)发热
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低热,体温一般在37.5℃-38.5℃之间,也有少数患者出现中度发热,体温可达38.5℃-39℃左右,但一般不会出现高热(体温>39℃),除非合并有其他严重感染。
年龄因素:儿童患者由于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发热可能相对更易出现且体温波动可能较明显;老年患者发热时,机体反应可能不如中青年明显,需更密切观察。
生活方式:长期营养不良等不良生活方式会使机体抵抗力下降,更容易在慢性乳腺炎时出现发热症状,且发热可能持续时间较长。
病史:有免疫性疾病病史的患者,发生慢性乳腺炎时发热可能更复杂,需注意与基础疾病发热相鉴别。
(二)乏力
表现:患者常感到全身疲倦、没有力气,活动耐力下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年龄因素:老年患者本身身体机能衰退,慢性乳腺炎时乏力症状可能更突出;儿童患者乏力可能表现为活动较平时减少等。
生活方式:长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乏力感,因为运动不足会使身体机能下降。
病史:有贫血等基础疾病病史的患者,慢性乳腺炎时乏力症状可能叠加,表现更严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