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导管原位癌是乳腺癌早期阶段,癌细胞局限于导管内未突破基底膜,发病机制与基因改变、内分泌等因素相关,临床表现多无明显自觉症状,可通过乳腺X线摄影、超声及病理活检诊断,治疗有手术及术后辅助治疗,预后较好但需定期复查及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一、定义
乳腺导管原位癌是乳腺癌的非浸润性癌,属于导管内癌,癌细胞局限于乳腺导管内,未突破基底膜,是乳腺癌的早期阶段。
二、发病机制
目前其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但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如基因改变(例如BRCA1、BRCA2等基因的突变)、内分泌因素(长期雌激素水平异常等)、乳腺组织的上皮细胞异常增殖等。例如,BRCA1/2基因突变会影响DNA的修复功能,使得细胞更容易发生异常增殖,从而增加乳腺导管原位癌的发病风险。
三、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多数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常是通过乳腺筛查(如乳腺X线摄影、乳腺超声等)发现乳腺内的异常病灶。部分患者可能会触及乳腺内无痛性肿块,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乳头溢液,溢液可为血性、浆液性等,但乳头溢液症状在乳腺导管原位癌中并不特异。
2.年龄与性别因素
好发于中老年女性,尤其是绝经前后的女性,但近年来也有年轻化的趋势。女性的发病风险明显高于男性,因为男性乳腺组织相对不发达,而女性乳腺组织丰富,受内分泌等因素影响更大。
年轻女性若存在BRCA1/2等基因突变等高危因素,也可能患乳腺导管原位癌,需要密切关注自身乳腺健康状况。
四、诊断方法
1.乳腺X线摄影
可以发现乳腺内是否存在微小钙化灶等异常表现。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有时会出现簇状分布的微小钙化,这些钙化灶是乳腺X线摄影诊断的重要线索之一。例如,在乳腺X线片上观察到密集的、细小的钙化点,呈簇状分布,就要高度怀疑乳腺导管原位癌的可能。
2.乳腺超声检查
能够清晰显示乳腺内肿块的形态、大小、边界等情况,有助于区分囊性和实性病灶。对于乳腺导管原位癌,超声可能发现乳腺导管内的异常回声,但超声对钙化灶的显示不如乳腺X线摄影敏感。
3.病理活检
是确诊乳腺导管原位癌的金标准。通过空心针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活检获取乳腺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显微镜下可见导管内癌细胞局限于导管基底膜内,细胞形态多样,有不同程度的异型性等特征。
五、治疗
1.手术治疗
乳腺区段切除术:适用于病变较局限的患者,切除病变的乳腺区段组织,尽量保留正常乳腺组织,术后需要进行病理检查,确保切缘阴性。
乳房切除术:对于某些情况较复杂,如多中心病变、患者有强烈保乳意愿但不适合保乳手术等情况,可能会选择乳房切除术。
2.术后辅助治疗
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放射治疗,降低局部复发的风险。对于雌激素受体阳性的患者,还可能需要进行内分泌治疗,通过药物抑制雌激素受体,阻止雌激素对癌细胞的刺激作用。但具体的治疗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病理特征、分子分型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制定。
六、预后
乳腺导管原位癌的预后相对较好,经过规范治疗后,患者的5年生存率较高。如果能够早期发现并进行合理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获得较好的生存结局。但患者需要定期进行随访复查,监测乳腺情况以及是否有复发等情况。例如,术后需要定期进行乳腺X线、超声等检查,以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复发或新发病灶。同时,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等,这也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和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