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昏迷后脑梗塞预后受梗塞部位、范围、治疗及时性及基础健康状况影响,急性期有溶栓、取栓、神经保护及控制基础疾病等治疗,康复阶段需促醒及肢体、语言等康复训练,家属要密切观察护理、配合康复,老人要保持平和心态配合治疗及营养支持。
影响预后的因素
梗塞部位:若梗塞发生在脑干等关键部位,这里是生命中枢所在区域,即使梗塞范围不大也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容易引发长期昏迷等情况,预后往往较差;而如果梗塞发生在相对非关键的脑叶等部位,预后相对可能较好些。
梗塞范围:梗塞范围越小,对脑组织的损害相对越局限,经过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的潜力相对越大;反之,大范围的脑梗塞会造成大量脑组织受损,神经功能缺损严重,昏迷恢复难度大,预后不良的概率高。
治疗及时性:发病后能在黄金时间窗内(一般是发病后4.5小时内,部分情况可延长至6小时等)接受溶栓、取栓等有效治疗,可最大程度挽救缺血半暗带组织,有助于改善昏迷状况和预后;如果就诊不及时,错过最佳治疗时机,会导致更多脑组织不可逆损伤,预后变差。
老人基础健康状况:老人本身有严重的心肺疾病、糖尿病且血糖控制不佳、肝肾功能严重不全等基础疾病时,身体整体状况差,对脑梗塞后的恢复能力较弱,预后相对更差;而基础健康状况较好,没有严重合并症的老人,相对更有可能从昏迷状态中改善恢复。
治疗措施
急性期治疗
溶栓治疗:符合溶栓指征的老人可考虑使用溶栓药物,如在时间窗内使用阿替普酶等溶栓药,有望溶解血栓,恢复脑血流,改善脑梗塞情况,进而可能使昏迷状况有所好转,但溶栓有严格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需谨慎评估后使用。
取栓治疗:对于大血管闭塞导致的脑梗塞,可通过血管内取栓的方法,取出堵塞血管的血栓,恢复血管通畅,这也是改善预后的重要治疗手段,尤其是在适合的时间窗内开展取栓手术。
神经保护治疗:使用神经保护剂等药物,如依达拉奉等,可减轻脑梗塞引起的神经细胞损伤,为神经功能恢复创造一定条件。
控制基础疾病:积极控制老人的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若老人有高血压,要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有高血糖要调整血糖水平;高血脂也要进行相应调控,以稳定病情,利于昏迷改善和脑梗塞恢复。
康复阶段治疗:当老人生命体征平稳后,尽早介入康复治疗。包括针对昏迷可能开展的促醒治疗,如高压氧治疗等,高压氧可以增加脑组织的氧供,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功能重建;同时进行肢体的康复训练、语言康复训练等,如果老人有肢体瘫痪情况,要进行被动或主动的肢体运动康复训练,促进肢体功能恢复;若有语言障碍,开展语言康复训练等。
特殊人群(老人)的温馨提示
家属方面:要密切观察老人的生命体征变化,如体温、血压、呼吸、脉搏等,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要按照医护人员的要求精心护理老人,做好口腔护理、皮肤护理等,防止出现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因为老人昏迷后自身抵抗力下降,护理不当易引发这些问题,进而影响预后。家属要积极配合康复治疗,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有耐心,帮助老人坚持进行康复训练,虽然康复过程可能漫长,但坚持有助于老人功能恢复。
老人自身角度:要在医护人员和家属的照料下,保持平和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恢复过程。尽量配合各项治疗和康复措施,虽然昏迷时老人无法主动参与,但家属的照料和后续康复中的配合对恢复至关重要。同时,要注意营养支持,给予老人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均衡的饮食,保证老人身体有足够营养来支撑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