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原位癌是局限于乳腺导管或小叶内未突破基底膜的乳腺癌,包括导管原位癌和小叶原位癌,发病与年龄、生活方式、病史等相关,症状多不明显,靠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诊断,治疗有手术等方式,预后较好但需长期随访,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乳腺原位癌的定义与分类
乳腺原位癌是指癌细胞局限于乳腺导管或小叶内,未突破基底膜的乳腺癌。常见的分类包括导管原位癌和小叶原位癌。导管原位癌起源于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呈不同程度的异型性,排列紊乱;小叶原位癌起源于乳腺小叶终末导管-小叶单位。
二、乳腺原位癌的发病相关因素
年龄:发病风险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多见于40岁以上女性,但近年来年轻女性也有发病报道。
生活方式:长期高脂肪饮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发病风险。例如,有研究表明高脂肪饮食会改变体内激素代谢等,影响乳腺组织的健康。
病史:有乳腺良性疾病史,如乳腺囊性增生病等,若长期不愈可能增加乳腺原位癌的发病几率;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群,发病风险高于无家族史人群。
三、乳腺原位癌的临床表现
症状:多数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常通过乳腺癌筛查(如乳腺钼靶、乳腺超声等)发现乳腺内异常病灶;部分患者可能有乳腺局部轻微胀痛、隐痛等非特异性症状,但往往容易被忽视。
体征:乳腺体检时可能触及边界不清或可触及局部乳腺组织增厚等情况,但肿块通常不明显,与周围组织分界有时不太清晰。
四、乳腺原位癌的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乳腺钼靶:可发现乳腺内是否有微小钙化灶等异常情况,导管原位癌有时可见沿导管分布的泥沙样钙化等特征性表现。
乳腺超声:能清晰显示乳腺组织的结构,有助于判断病灶的位置、大小、形态等,对小叶原位癌的检出也有一定帮助。
病理学检查:是诊断乳腺原位癌的金标准,通过空心针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病灶后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可明确癌细胞的分布及病变类型等。
五、乳腺原位癌的治疗方式
手术治疗
全乳房切除术:对于某些情况的乳腺原位癌患者,如高龄、不愿意接受保乳手术等,可考虑全乳房切除术。
保乳手术:适用于符合保乳手术指征的患者,在完整切除肿瘤的同时,尽可能保留乳房的外观形态。术后通常需要配合放射治疗。
其他治疗:一般来说,乳腺原位癌术后根据情况可能不需要常规化疗等,但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存在高危复发因素等,可能会考虑辅助内分泌治疗等,但具体需根据患者的病理特征等综合判断。
六、乳腺原位癌的预后及随访
预后:乳腺原位癌的预后相对较好,经规范治疗后,5年生存率较高。导管原位癌患者经过合理治疗后复发风险相对较低,小叶原位癌虽然属于癌前病变范畴,但部分也可能发展为浸润性癌,但整体预后良好。
随访:患者治疗后需要长期随访,一般建议每6-12个月进行一次乳腺体检,包括乳腺超声、乳腺钼靶等检查,同时关注自身乳腺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诊。随访时间通常需要持续5年以上甚至更长时间,以监测是否有复发等情况。
七、特殊人群乳腺原位癌的注意事项
年轻女性:年轻乳腺原位癌患者在治疗时需充分考虑美观及未来生育等问题,保乳手术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但需要严格把握手术指征,术后随访要更加密切,因为年轻患者可能存在不同的心理和生理变化对疾病预后的影响。
老年女性:老年患者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在治疗方式选择上要综合考虑身体状况、基础疾病等因素。手术耐受性等需要更谨慎评估,术后康复要关注其身体恢复能力,随访时要注意与老年常见疾病的鉴别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