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炎化脓可通过观察局部红肿热痛程度、波动感,结合超声、MRI等影像学检查及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来判断,局部红肿热痛加剧、出现波动感,超声可见低/无回声区等,血常规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提示化脓可能。
一、症状表现观察
1.局部红肿热痛程度
乳腺炎化脓时,局部红肿范围往往会进一步扩大,疼痛也会加剧,并且皮肤温度会明显升高,比周围正常皮肤温度高很多。例如,未化脓的乳腺炎局部红肿范围相对局限,疼痛程度可能相对较轻,而化脓时红肿范围可能从乳晕周围扩散到更大区域,疼痛如搏动性跳痛等。
对于哺乳期女性,若原本乳房某区域红肿热痛,随着病情发展化脓,这种局部炎症表现会更严重。从年龄角度看,哺乳期女性是乳腺炎高发人群,不同年龄段女性患乳腺炎情况不同,但化脓时局部症状的观察要点类似,只是哺乳期女性需考虑哺乳相关因素对病情的影响。
2.波动感
医生通过触诊可以初步判断是否有波动感。当乳腺炎化脓形成脓肿时,用手指轻压脓肿部位,能感觉到有波动感,这是因为脓肿内有液体聚集。不过,波动感的出现可能需要一定时间,早期可能不太明显。比如,发病初期可能只是质地较硬的肿块,随着化脓进展,逐渐出现波动感。在儿科方面,婴幼儿患乳腺炎相对少见,但若发生,触诊时也需关注是否有异常波动感等表现,不过由于婴幼儿表述困难,主要依靠医护人员细致的体格检查。
二、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超声表现:超声是判断乳腺炎是否化脓的常用检查方法。化脓时超声下可见乳房内有低回声或无回声区,无回声区边界相对清晰,内部透声差,有时可见分隔等情况。通过超声可以准确测量脓肿的大小、位置等。例如,能明确脓肿是位于乳房的浅部还是深部,大小约为多少厘米等。对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超声检查的操作和观察要点基本一致,但哺乳期女性由于乳房结构特点,超声观察时要注意与正常乳腺组织的区别,避免误判。
临床意义:超声检查可以在疾病早期发现是否有化脓趋势,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比如,在乳腺炎发病早期,超声可能发现局部组织增厚、回声增粗等情况,随着病情发展,逐渐出现脓肿的超声表现。
2.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MRI表现:乳腺炎化脓时,MRI上可见病变区域呈异常信号,脓肿区域在T1加权像上呈低信号,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不过,MRI一般不是乳腺炎常规的首选检查方法,多用于超声等检查不明确或者需要更精确判断脓肿情况时。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等,MRI相对更安全一些,因为超声在孕妇乳房检查中有一定局限性,而MRI可以更清晰显示病变情况,但也需要权衡检查的利弊。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变化:乳腺炎化脓时,血常规检查往往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也会增高。一般来说,白细胞计数可能会超过10×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可能大于70%。但需要注意,不同个体对炎症的反应不同,有些患者可能白细胞升高不明显,但中性粒细胞比例仍会有明显增高。对于儿童患者,血常规的判断标准与成人有一定差异,儿童白细胞正常范围相对较宽,但如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也提示有感染化脓的可能。例如,婴儿患乳腺炎时,血常规检查中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往往提示存在感染性炎症,有化脓的可能。
临床指导意义:血常规检查可以辅助判断炎症的严重程度,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化脓性感染。如果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结合临床症状,提示乳腺炎有化脓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