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状病毒腹泻与乳糖不耐受在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治疗预防及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存在不同,需通过相应方式准确鉴别并针对性处理,轮状病毒腹泻由轮状病毒引起,秋冬多见婴幼儿,对症治疗并可接种疫苗预防;乳糖不耐受因乳糖酶不足致,各年龄均可发,调整饮食限制乳糖摄入。
乳糖不耐受:是由于乳糖酶分泌不足,不能完全消化分解母乳或牛乳中的乳糖所引起的非感染性腹泻。可分为原发性乳糖不耐受(先天性乳糖酶缺乏,较少见)和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多因肠道疾病、感染等使肠黏膜受损,导致乳糖酶活性暂时降低引起,如急性肠炎后),各年龄人群均可发生,无明显季节性。
临床表现
轮状病毒腹泻:起病急,常伴有发热,体温多在38-40℃,先出现呕吐,随后频繁腹泻,大便呈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无腥臭味,每日数次至数十次,量多。严重时可出现脱水(如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等)、电解质紊乱等表现。
乳糖不耐受:主要表现为摄入含乳糖的食物(如母乳、牛乳等)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出现腹泻,大便为黄色稀便,有泡沫,酸臭味,同时可能伴有腹胀、腹痛等症状,一般不发热,呕吐较少见。
实验室检查
轮状病毒腹泻:粪便常规检查可见少量白细胞,用电泳法、免疫电镜等方法可检测出粪便中的轮状病毒抗原。
乳糖不耐受:氢气呼气试验是常用的检测方法,口服乳糖后检测呼气中氢气浓度,若浓度升高提示乳糖不耐受;粪便pH测定,乳糖不耐受时粪便pH常低于5.5;乳糖耐量试验,口服一定量乳糖后,血液中葡萄糖浓度上升不明显,提示乳糖不耐受。
诊断与鉴别诊断
轮状病毒腹泻:根据流行病学特点(好发于秋冬季节、多见于婴幼儿)、临床表现(发热、呕吐、水样腹泻等)及粪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可确诊。需与其他病毒性肠炎(如诺如病毒肠炎等)鉴别,诺如病毒肠炎大便多为稀水便或水样便,无特异性,主要靠病原学检测鉴别。
乳糖不耐受:根据病史(是否有摄入含乳糖食物后出现症状的情况)、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确诊。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腹泻鉴别,如感染性腹泻(有相应病原体感染证据)、吸收不良综合征等,通过详细病史询问、实验室检查可鉴别。
治疗与预防
轮状病毒腹泻: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可口服补液盐纠正轻、中度脱水,重度脱水需静脉补液。对于婴幼儿,要注意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轮状病毒疫苗是预防轮状病毒腹泻的有效手段,接种疫苗可降低发病风险。
乳糖不耐受:主要是调整饮食,限制乳糖摄入,可选用无乳糖或低乳糖奶粉、乳糖酶制剂等。对于因肠道疾病引起的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在肠道疾病恢复后,乳糖酶活性可能逐渐恢复,可逐渐尝试少量添加含乳糖食物,观察反应。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可限制含乳糖食物摄入,观察婴儿症状变化。
特殊人群情况
婴幼儿:轮状病毒腹泻时婴幼儿容易出现脱水,需密切观察脱水体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乳糖不耐受的婴幼儿在选择喂养方式时需特别注意,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奶粉或添加乳糖酶。
儿童及成人:儿童和成人患轮状病毒腹泻时,也需注意脱水等情况,及时采取对症治疗;对于乳糖不耐受的儿童和成人,在日常饮食中要注意避免食用含乳糖的食物,或在食用含乳糖食物时配合乳糖酶制剂。
总之,轮状病毒腹泻和乳糖不耐受在定义病因、临床表现、检查诊断及治疗预防等方面均有不同,需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临床表现观察及实验室检查进行准确鉴别和针对性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