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乳腺炎是哺乳期女性产后3-4周常见炎症性疾病,由乳汁淤积和细菌入侵致,有局部红、肿、热、痛及全身发热、寒战等表现,靠病史、表现等诊断,需与其他病鉴别,孕期要护理乳头,哺乳期要正确哺乳,早期可热敷按摩,有全身症状要就医用抗生素且考虑对婴儿影响。
一、发病原因
1.乳汁淤积
对于哺乳期女性,如果乳汁分泌过多,而婴儿吸吮过少,或者乳腺导管不通畅,就容易导致乳汁淤积。例如,有些产妇因为乳头过小、内陷等原因,婴儿难以有效吸吮,乳汁不能及时排空,从而淤积在乳腺内。乳汁是细菌良好的培养基,淤积的乳汁为细菌的生长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从年龄角度看,处于哺乳期的女性都有可能面临乳汁淤积的问题,但初产妇相对更容易出现,因为她们可能缺乏哺乳经验,不太懂得如何有效地让乳汁排空。
2.细菌入侵
乳头破损或皲裂是细菌入侵的常见途径。婴儿在吸吮时可能会造成乳头破损,细菌就可以从破损处侵入乳腺组织。比如,婴儿含接乳头姿势不正确,长时间吸吮就可能导致乳头皲裂。另外,产妇不注意乳头的清洁卫生,也容易使细菌滋生,增加感染的风险。从生活方式来看,不注重乳头清洁、哺乳姿势不当等都可能增加细菌入侵的机会。
二、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乳房局部会出现红、肿、热、痛的表现。发病初期,乳房可能只是出现局部的肿块,伴有疼痛,皮肤温度可能会轻度升高。随着病情进展,肿块会逐渐增大,疼痛加剧,皮肤红肿范围扩大,温度明显升高。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哺乳期女性,临床表现可能没有明显差异,但初产妇可能因为对疾病的不了解,发现症状时病情可能相对较重一些。
2.全身症状
病情较重时,产妇会出现全身症状,如发热,体温可达到38-39℃甚至更高。同时可能伴有寒战、乏力等表现。如果感染没有得到及时控制,发热可能会反复出现。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医生一般会根据患者的病史(哺乳期、乳房症状等)、临床表现(乳房红肿热痛、发热等)进行初步诊断。还可能会进行血常规检查,血常规中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通常会升高,提示有炎症反应。
从年龄因素考虑,哺乳期女性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和相关检查,没有特殊的年龄相关特殊诊断方法。
2.鉴别诊断
需要与乳腺增生、乳腺肿瘤等疾病相鉴别。乳腺增生一般没有哺乳期的特殊诱因,乳房疼痛与月经周期相关,乳房肿块边界不清,与哺乳期乳腺炎的炎症表现不同。乳腺肿瘤一般乳房肿块质地较硬,活动度差,通过超声等检查可以进一步鉴别。
四、预防与治疗原则
1.预防
孕期就应该注意乳头的护理,经常用温水清洗乳头,纠正乳头内陷等问题。哺乳期要保持乳头清洁,正确的哺乳姿势,定时哺乳,每次哺乳尽量让婴儿吸空一侧乳房后再吸另一侧,如果婴儿不能吸空,可用吸奶器将乳汁吸空。从生活方式角度,哺乳期女性要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心态,增强自身抵抗力。
对于不同年龄的哺乳期女性,都需要重视乳头护理和正确哺乳方式的学习。初产妇更要加强这方面的知识获取和实践。
2.治疗
早期症状较轻时,可以通过局部热敷、按摩等方法促进乳汁排出,缓解症状。同时要保持乳腺导管通畅。如果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需要及时就医,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但在使用抗生素期间,要考虑到对婴儿的影响,有些抗生素可以继续哺乳,有些则需要暂停哺乳,具体要根据抗生素的种类遵医嘱执行。
哺乳期乳腺炎需要引起哺乳期女性的重视,及时发现和处理,以避免病情加重对母婴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