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经常头晕需多方面应对,要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通过药物或康复治疗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对症治疗头晕症状,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女性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包括药物选择、康复训练、用药等方面需根据自身情况调整以缓解头晕。
一、控制基础疾病
腔隙性脑梗塞患者经常头晕可能与基础疾病控制不佳有关,如高血压、高血脂等。对于高血压患者,需遵循医嘱规范使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一般目标血压为收缩压<140mmHg且舒张压<90mmHg,但对于老年患者等需根据个体情况调整,良好的血压控制有助于减轻头晕症状;高血脂患者则要通过饮食控制(减少高脂、高胆固醇食物摄入,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及必要的降脂药物治疗来降低血脂水平,血脂达标可改善脑部血液循环,缓解头晕。
二、改善脑部血液循环
1.药物治疗:可使用改善脑循环的药物,如丁苯酞等,丁苯酞能改善脑缺血区的微循环和血流量,从而缓解头晕等症状,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促进脑血管新生、抑制血小板聚集等多种途径来实现对脑血液循环的改善;也可使用银杏叶制剂等,银杏叶制剂具有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的作用,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头晕。
2.康复治疗:康复训练中的颈部运动康复可能对部分患者有效,通过适度的颈部屈伸、旋转等运动(需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运动导致损伤),可改善颈部血管的血流情况,促进脑部血液循环,减轻头晕。例如,缓慢进行颈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旋转等动作,每个动作保持几秒后缓慢恢复,每天可进行多次,但要注意运动幅度和频率。
三、控制头晕症状的对症治疗
1.前庭功能相关治疗:如果头晕与前庭功能异常有关,可使用改善前庭功能的药物,如倍他司汀,倍他司汀能增加内耳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内耳循环,消除内耳性眩晕、耳鸣、耳闭感等症状,从而缓解头晕;对于伴有明显眩晕的患者,还可考虑进行前庭康复训练,通过特定的头部运动等训练来重塑前庭功能,减轻头晕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
2.生活方式调整:患者要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劳累,因为过度劳累可能会加重头晕症状;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可能会诱发或加重头晕;注意头部保暖,避免头部受凉,寒冷刺激可能导致脑血管收缩,影响脑部血液循环而加重头晕;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可适当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因为便秘时腹压增加可能会影响脑部血液循环。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腔隙性脑梗塞头晕患者在治疗时要更加注重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调整,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要避免使用可能加重肝肾负担且不良反应较多的药物。同时,康复训练要更加温和,运动幅度和强度要严格控制在合适范围,防止因运动不当导致跌倒等意外情况。
2.儿童患者:儿童腔隙性脑梗塞相对少见,若发生,头晕的治疗需格外谨慎,一般优先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调整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睡眠、合理饮食等,药物治疗要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可能有影响的药物,必须使用药物时要在医生严密监测下进行。
3.女性患者: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孕期、哺乳期等特殊时期,头晕的治疗要考虑特殊时期的生理变化。例如孕期用药需格外谨慎,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法,如通过生活方式调整来缓解头晕;哺乳期用药要考虑药物是否会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需在医生评估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