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以乳腺组织肉芽肿形成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性炎症性乳腺疾病,病因涉及免疫、感染、创伤等因素,临床表现有乳房肿块、乳头溢液、皮肤改变等,多见于生育后30-40岁经产妇,不良生活方式及乳腺外伤、手术史者易发病,诊断靠影像学及病理检查,治疗有药物和手术等,大多数患者预后较好但部分可能复发,患者需定期复查并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和心态。
一、定义
肉芽肿性乳腺炎是一种以乳腺组织肉芽肿形成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性炎症性乳腺疾病。
二、病因
1.免疫因素: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机体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乳腺组织,引发炎症反应形成肉芽肿。例如,有研究发现患者体内存在一些异常的免疫相关指标异常,提示免疫系统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2.感染因素:部分学者认为可能与感染有关,如细菌、真菌等感染,但目前尚未明确具体的病原体与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直接因果关系,但感染可能是诱发免疫反应的一个诱因。
3.创伤因素:乳腺局部的创伤,如手术、外伤等,可能导致乳腺组织的损伤,进而引发异常的免疫反应,导致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发生。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乳房肿块:多为单侧乳房出现肿块,肿块可大小不一,质地较硬,与周围组织边界可能不太清晰,有的患者肿块有疼痛或压痛,有的则无明显疼痛。例如,一些患者可摸到乳房内有一个或多个结节状肿块。
乳头溢液:少数患者可能出现乳头溢液,溢液的颜色可呈淡黄色、白色等,溢液性质多为浆液性。
皮肤改变:病变累及皮肤时,可出现皮肤红肿、橘皮样改变等,类似乳腺炎的表现,但与普通乳腺炎有所不同。
2.年龄与性别:多见于生育后的女性,尤其是30-40岁的经产妇较为常见,男性发病极为罕见。
3.生活方式影响: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等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力,从而增加肉芽肿性乳腺炎的发病风险。例如,长期精神紧张的女性,其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可能处于不稳定状态,更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
4.病史相关:有乳腺外伤史、乳腺手术史的女性相对更易发生肉芽肿性乳腺炎。比如曾因乳腺纤维瘤进行过手术的女性,在术后恢复过程中可能因为局部组织的改变而诱发该病。
四、诊断
1.影像学检查
乳腺超声:可发现乳腺内的肿块、结节等病变,表现为低回声区等,但超声对肉芽肿性乳腺炎的特异性诊断价值有限。
乳腺X线摄影(钼靶):可见乳腺内有片状或结节状密度增高影,部分患者可能有钙化等表现,但也缺乏特异性。
磁共振成像(MRI):对肉芽肿性乳腺炎的诊断有一定帮助,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的范围、形态等,但同样不能单纯依靠MRI确诊。
2.病理检查:病理活检是确诊肉芽肿性乳腺炎的金标准。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活检,可见乳腺组织内有肉芽肿形成,肉芽肿中心为坏死组织,周围有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
五、治疗
目前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等。药物治疗方面,可能会使用一些免疫调节药物等,但具体药物需根据患者情况由医生决定。手术治疗则根据病变范围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肿块切除术等。但具体治疗方案需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制定。
六、预后
大多数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预后较好,但也有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病情复发等情况。患者在治疗后需要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心态有助于病情的恢复和预防复发。例如,保持规律的作息、合理的饮食、适度的运动以及良好的心理状态等,都对患者的预后有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