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结肠炎的诊疗需从病史采集、临床表现观察、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进行。病史采集要考虑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临床表现有腹泻、腹痛等症状;体格检查腹部可有下腹或左下腹轻压痛;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粪便常规等;影像学检查有腹部X线、钡剂灌肠、结肠镜等,结肠镜及病理检查是重要诊断手段。
生活方式影响:了解患者日常饮食情况,是否长期进食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是否存在暴饮暴食、节食等不良饮食习惯;有无吸烟、饮酒等习惯,吸烟和过量饮酒都可能对肠道黏膜产生刺激,影响肠道健康。同时询问患者精神心理状态,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情绪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肠道功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等,增加慢性结肠炎发生风险或影响病情。
临床表现观察
症状表现:慢性结肠炎患者常见症状有反复发作的腹泻,大便次数增多,可为稀便、黏液便甚至脓血便;伴有腹痛,多为下腹或左下腹隐痛、胀痛等;部分患者有里急后重感,即有便意但排便不尽感;还可能出现乏力、消瘦、贫血等全身症状,这是因为长期腹泻、营养吸收不良等导致机体消耗增加。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症状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者可能除上述症状外,还可能影响生长发育,表现为身高、体重增长缓慢;女性患者在经期前后症状可能有变化等。
体格检查
腹部检查:一般会进行腹部触诊,慢性结肠炎患者可能有下腹或左下腹轻压痛,若病情较重或合并其他并发症时,压痛可能更明显,但通常无反跳痛和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表现。不同年龄段患者腹部体征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由于表述能力有限,体格检查时需更细致观察其腹部反应及整体状态。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了解患者有无贫血及感染情况。慢性结肠炎患者若长期慢性失血或营养吸收不良可出现血红蛋白降低,提示贫血;若合并肠道感染,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可能升高。不同年龄患者血常规变化特点不同,儿童患者造血功能等与成人有差异,血常规异常表现需结合儿童自身生理特点综合判断。
粪便常规及潜血:粪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红细胞、黏液等;粪便潜血试验若呈阳性,提示肠道有出血情况,有助于判断肠道黏膜损伤程度。例如,若粪便中频繁出现红细胞,提示肠道黏膜有较明显的炎症、溃疡等病变。
粪便病原学检查:对于怀疑有感染因素引起的慢性结肠炎,需进行粪便病原学检查,如查找痢疾杆菌、阿米巴原虫等病原体,以明确是否存在感染性因素及具体病原体类型,从而指导后续治疗。不同年龄患者粪便病原学检查的操作及结果解读需考虑儿童粪便采集的特殊性等情况。
影像学检查
腹部X线检查:腹部平片可了解肠道有无积气、扩张等情况,对排除肠梗阻等其他肠道疾病有一定帮助,但对于慢性结肠炎的诊断价值相对有限。
钡剂灌肠检查:可观察结肠黏膜变化,慢性结肠炎患者可见结肠袋消失、肠管缩短变细呈铅管样等表现,但该检查有一定辐射性,儿童及孕妇等特殊人群需谨慎选择。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慢性结肠炎的重要手段。通过结肠镜可直接观察结肠黏膜情况,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病变,还可在病变部位取活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病变性质及程度。结肠镜检查对于不同年龄患者的操作难度和风险有所不同,儿童进行结肠镜检查需在充分准备(如肠道清洁等)且由经验丰富的医师操作,以确保检查安全及结果准确。病理检查是确诊慢性结肠炎的金标准,通过对结肠黏膜组织的显微镜下观察,能明确炎症的类型、程度以及有无异型增生等情况,有助于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