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腺病是常见乳腺良性疾病,由乳腺小叶内纤维组织和腺上皮不同程度增生所致,病因与内分泌、生活方式、家族史、年龄等有关,临床表现为乳房疼痛(周期性)和肿块(随月经周期变化),诊断靠乳腺查体、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治疗与管理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定期随访,特殊人群如青春期、妊娠期、更年期女性有不同情况需关注。
病因
内分泌因素:女性体内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平衡失调是引发乳腺腺病的重要原因。例如,在青春期、月经周期、妊娠、哺乳期以及更年期等不同生理阶段,体内激素水平会发生变化,如果激素水平波动过大或长期处于失衡状态,就可能导致乳腺腺病的发生。比如,长期精神紧张、压力大等情况可能影响激素的正常调节,增加患病风险。
其他因素:一些不良的生活方式也可能与之相关,像高脂、高糖饮食,长期大量饮酒等。有乳腺疾病家族史的人群,其患病的概率相对较高。另外,年龄也是一个因素,多见于30-50岁的女性,但青春期女性也可能发病,只是相对少见。
临床表现
乳房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胀痛、刺痛或隐痛等,疼痛具有周期性,往往在月经前加重,月经后缓解。比如有些女性在月经前几天能明显感觉到乳房疼痛较为明显,月经来潮后疼痛逐渐减轻。
乳房肿块:可触及单侧或双侧乳房有肿块,肿块大小不一,质地韧,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可呈片块状、结节状或条索状等。肿块的形态和质地会随着月经周期而变化,月经前肿块增大、变硬,月经后肿块缩小、变软。
诊断方法
乳腺查体:医生通过触诊可以初步了解乳房肿块的情况,包括肿块的位置、大小、质地、活动度等。
影像学检查:乳腺超声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它可以清晰地显示乳腺组织的结构,有助于发现肿块的形态、内部回声等情况,对乳腺腺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乳腺X线摄影(钼靶)也可用于辅助诊断,能发现一些微小的钙化等情况,但对于年轻致密乳腺的显示不如超声。
病理检查:对于可疑的肿块,需要进行病理活检来明确诊断,通过穿刺或手术切除肿块进行组织学检查,以确定是否为乳腺腺病以及排除其他恶性病变。
治疗与管理
一般治疗:对于症状较轻的患者,主要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缓解症状。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和焦虑;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规律作息,避免熬夜等。
药物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乳腺腺病的药物,对于疼痛较为明显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调节内分泌的药物来缓解疼痛,但药物治疗需要谨慎选择,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利弊。
定期随访:乳腺腺病患者需要定期进行乳腺检查,一般建议每3-6个月进行一次乳腺超声检查,以便及时了解病情的变化。如果肿块在短期内迅速增大、质地变硬等,需要进一步检查排除恶变可能。
特殊人群情况
青春期女性:青春期乳腺腺病患者需要关注其心理状态,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可能会对自身乳房的变化产生担忧,需要给予心理疏导,同时指导其正确的生活方式调整,如合理饮食、规律作息等,定期进行乳腺检查,观察病情变化。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较大,乳腺腺病可能会出现症状加重的情况。需要密切观察乳房情况,一般不进行积极的药物治疗,以观察和生活方式调整为主,产后需要继续关注乳腺情况,因为哺乳期激素水平的变化也可能影响病情。
更年期女性:更年期女性由于激素水平逐渐下降,乳腺腺病的症状可能会有所缓解,但仍需要定期检查,因为更年期也是一些乳腺恶性疾病的高发阶段,要警惕恶变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