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常见消化不良相关症状如上腹部不适或疼痛、饱胀感、食欲减退,胃肠道其他症状如嗳气、反酸、恶心,全身症状如消瘦、贫血,不同人群症状表现有差异,需关注特殊人群相关情况。
1.消化不良相关症状
上腹部不适或疼痛:多数患者有上腹部隐痛、胀满、钝痛等,疼痛无明显规律性,进食后可能加重或无明显变化。研究表明,约60%-80%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会出现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症状,其机制可能与胃黏膜萎缩、胃酸分泌异常以及胃蠕动功能紊乱等有关。例如,胃黏膜萎缩影响了胃的正常消化功能,导致食物在胃内排空延迟,刺激胃黏膜神经末梢引起疼痛。
饱胀感:患者常感觉进食少量食物后就有饱腹感,这与胃的消化能力下降有关。胃黏膜萎缩使胃的消化酶分泌减少,胃蠕动减弱,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延长,从而产生饱胀感。一般来说,约50%-70%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会出现饱胀症状,尤其在进食较多或进食不易消化的食物后更为明显。
食欲减退:部分患者会出现食欲下降的情况,可能与胃部不适、消化功能紊乱以及患者对食物的敏感性改变有关。一些患者因为长期的上腹部不适和消化不良,对进食产生抵触情绪,导致食欲减退,进而可能影响营养的摄入,需要关注其营养状况,尤其是老年患者,长期食欲减退可能导致营养不良等问题。
2.胃肠道其他症状
嗳气:患者会频繁出现嗳气现象,是由于胃内气体积聚,通过食管排出体外所致。胃排空延迟、胃内气体产生过多等因素均可引起嗳气。据统计,约40%-60%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有嗳气症状,嗳气后有时上腹部不适会稍有缓解,但很快又会出现。
反酸:胃酸分泌紊乱时,患者可能出现反酸症状,即胃内酸性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烧心、反酸感。胃黏膜萎缩导致胃酸分泌调节失衡,部分患者会出现胃酸分泌增多,从而引发反酸。约30%-50%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会有反酸表现,尤其是在平卧或弯腰等体位改变时更容易出现。
恶心:少数患者可能出现恶心症状,与胃的消化功能障碍、胃排空延迟以及可能存在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引起胃黏膜炎症反应,影响胃的正常功能,导致恶心症状的出现。
3.全身症状
消瘦:长期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如果食欲减退明显,且消化吸收功能受到影响,可能会出现消瘦情况。由于营养摄入不足和吸收不良,身体得不到充足的营养供应,导致体重逐渐下降。老年患者消瘦可能更为明显,因为老年人群本身代谢功能相对较弱,且慢性疾病对营养状况的影响更为突出。
贫血: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贫血,多为缺铁性贫血或巨幼细胞性贫血。缺铁性贫血是因为胃黏膜萎缩影响铁的吸收,巨幼细胞性贫血可能与维生素B吸收障碍有关,因为胃内的内因子缺乏会影响维生素B的吸收。约10%-20%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会出现贫血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症状表现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例如,老年患者可能症状相对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女性患者在激素水平等因素影响下,症状表现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长期吸烟、饮酒的人群,其症状可能因对胃黏膜的刺激加重而更为明显;有家族遗传病史的人群,可能在症状出现时间、严重程度等方面有一定特点。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要密切关注其营养状况和贫血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问题;对于女性患者,要考虑激素等因素对症状的影响;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需要强调改善生活方式对缓解症状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