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的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体格检查视诊、触诊、叩诊、听诊有相应观察及检查要点;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生化检查肝功能等有相应变化且需检测血淀粉酶排除胰腺炎;影像学检查腹部超声是首选,可显示胆囊大小、壁厚等情况,CT对超声不明者有用,能显示胆囊及周围组织,MRCP对怀疑胆道梗阻者重要,不同人群检查有不同注意事项。
触诊:重点检查右上腹,胆囊炎时可出现墨菲征阳性,即检查者将左手平放于患者右肋部,拇指置于右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嘱患者缓慢深吸气,若因拇指触及肿大的胆囊引起疼痛而突然屏气,称为墨菲征阳性。还需触诊有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表现。
叩诊:了解肝脏浊音界有无变化,有无移动性浊音等。
听诊:听诊肠鸣音情况,胆囊炎一般肠鸣音无明显特异改变,但可协助排除其他急腹症情况。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通常会升高,提示有炎症反应,这是因为胆囊炎时炎症刺激机体免疫系统,导致白细胞等免疫细胞增多来应对炎症。例如,有研究显示,约80%-90%的急性胆囊炎患者白细胞计数可升高至(10-2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多在75%以上。
生化检查
肝功能:部分胆囊炎患者可出现血清胆红素升高,尤其是结合胆红素升高较为明显,这与胆道梗阻等因素有关;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等可能轻度升高,提示肝细胞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损伤,因为炎症可能波及肝脏周围组织或通过胆道梗阻影响肝功能。
血淀粉酶:需检测血淀粉酶以排除胰腺炎,因为胆囊炎有时可能与胰腺炎有相似表现,而血淀粉酶升高是胰腺炎的重要诊断指标之一。
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
检查意义:是诊断胆囊炎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超声可以清晰显示胆囊的大小、壁厚薄、腔内有无结石等情况。
表现:急性胆囊炎时可见胆囊增大,胆囊壁增厚(厚度>3mm),呈“双边征”,胆囊腔内可见结石强回声伴声影,胆囊周围有时可见液性暗区等;慢性胆囊炎时可见胆囊壁增厚、毛糙,胆囊萎缩等表现。例如,超声对胆囊结石的诊断准确率可达95%以上,能准确发现胆囊内的结石情况。
CT检查
检查意义:对于超声检查不能明确诊断的患者可考虑CT检查。CT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胆囊及周围组织的情况,有助于判断胆囊炎症的范围和程度,以及有无周围组织的侵犯等。
表现:急性胆囊炎时可见胆囊壁增厚、强化明显,周围脂肪组织可见渗出、模糊等改变;慢性胆囊炎时可见胆囊壁增厚、钙化,胆囊缩小等表现。
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
检查意义:对于怀疑有胆道梗阻等情况的胆囊炎患者有重要价值,可清晰显示胆道系统的形态、有无梗阻及梗阻部位等。
表现:能明确胆道内有无结石、狭窄等病变,有助于判断胆囊炎是否与胆道梗阻相关等情况。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检查时可能有不同表现及需要注意的事项。例如,儿童胆囊炎相对少见,但如果发生,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体格检查及实验室、影像学检查需更谨慎;女性胆囊炎患者可能与激素水平等因素有一定关系;长期高脂饮食、肥胖的人群发生胆囊炎尤其是胆囊结石相关胆囊炎的风险较高,在检查时需结合这些生活方式因素综合判断;有胆道病史、多次胆囊手术史等病史的人群,在检查时要考虑到可能存在的复杂情况,如胆道粘连等,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特殊人群如孕妇,进行影像学检查时需权衡辐射等因素,优先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检查方法,如优先考虑超声检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