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压指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有轻度和重度不同症状表现,可通过诊室血压测量、动态血压监测判断,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等特殊人群判断时各有需注意要点。
一、低血压的定义及分类
低血压是指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的状态。一般来说,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可视为低血压。低血压可分为生理性低血压和病理性低血压。生理性低血压常见于部分健康人群,其血压虽已达到低血压标准,但无任何自觉症状,经长期随访,除血压偏低外,人体各系统器官无缺血和缺氧等异常,也不影响寿命。病理性低血压则是由某些疾病或其他因素引起的,如大出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感染、过敏等原因导致的低血压,这种情况需要积极治疗原发疾病来改善。
二、症状表现判断
1.轻度低血压:可能仅有头晕、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这些症状在体位改变时可能会更明显,比如从卧位突然站起时,头晕症状加重,这是因为体位改变导致血压快速下降,脑部供血不足引起的。对于年轻人来说,长期睡眠不足、过度劳累可能导致轻度低血压及相关症状;而老年人如果本身有血管弹性减退的情况,也容易在体位变化时出现此类轻度不适。
2.重度低血压:除了上述轻度症状加重外,还可能出现眼前发黑、心悸、少尿等表现。严重时会导致休克,出现意识模糊、皮肤苍白、冷汗等症状。例如,一些大失血的患者,会迅速出现重度低血压相关表现,这是因为有效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重要脏器灌注不足所致。
三、测量血压判断
1.诊室血压测量:这是最常用的判断低血压的方法。测量时要确保患者安静休息至少5分钟,采取坐位,上臂裸露并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正常情况下,收缩压在90-139mmHg,舒张压在60-89mmHg。如果多次测量诊室血压均低于90/60mmHg,就要考虑低血压的可能。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血管硬化等因素,血压测量更要规范,避免因测量误差导致误判。
2.动态血压监测:可以连续24小时监测血压,能更全面地了解血压的波动情况。对于一些怀疑有低血压,但诊室血压测量不太能准确反映的情况,动态血压监测有很大帮助。比如有些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特定时段会出现低血压,通过动态血压监测可以捕捉到这些情况。
四、特殊人群低血压判断需注意的点
1.儿童:儿童的血压正常范围与年龄有关,新生儿收缩压在60-70mmHg,舒张压在30-40mmHg;1岁时收缩压约80mmHg,舒张压约46mmHg;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接近成年人标准。儿童低血压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营养不良等有关,判断时除了测量血压外,还要结合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精神状态等。比如营养不良的儿童可能不仅有血压偏低,还伴有体重不增、面色苍白等表现。
2.老年人: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血压调节能力减弱,更容易出现低血压。在判断时,除了关注血压数值外,还要注意是否有因低血压导致的跌倒风险增加等情况。老年人如果在服用降压药物后出现血压偏低,要考虑药物调整的问题,同时要注意观察有无头晕、乏力等不适,因为老年人对低血压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差,轻微的低血压可能就会导致严重后果。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在孕中晚期可能会出现生理性的血压偏低,但一般不会低于正常范围太多。如果出现明显低于正常的血压,要警惕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反向情况等病理因素,同时要关注孕妇有无头晕、心慌等不适,因为妊娠期女性的血压变化不仅关系到自身健康,还会影响胎儿的发育,需要密切监测和准确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