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炎的发生与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及其他因素有关。胆囊管梗阻包括结石梗阻(胆囊结石常见,儿童少见,女性因雌激素影响易患,非结石性梗阻如寄生虫进入胆囊管);细菌感染包括肠道细菌移位(胆囊管梗阻后胆汁淤积利于细菌繁殖,肠道细菌可通过多种途径入胆囊,肠道疾病史、老年人易发病)和血源性感染(严重感染时细菌可经血液循环达胆囊);其他因素包括创伤(腹部创伤或术后可致胆囊炎)和化学性刺激(胰液反流或某些药物可刺激胆囊黏膜引发炎症)。
一、胆囊管梗阻
1.结石梗阻
胆囊结石是引起胆囊炎最常见的原因。结石可阻塞胆囊管或嵌顿于胆囊颈部,嵌顿的结石会直接损伤受压部位的胆囊黏膜,导致黏膜糜烂、溃疡。胆汁排出受阻,胆汁淤积在胆囊内,高浓度的胆汁酸盐具有细胞毒性,可引起胆囊黏膜的炎症反应。例如,有研究发现,约80%-90%的胆囊炎患者存在胆囊结石。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胆囊结石相对少见,但也可能因遗传因素、代谢因素等导致结石形成进而引起梗阻。女性由于雌激素的影响,胆汁成分可能发生改变,更容易形成结石,相对男性来说患因结石导致胆囊炎的风险可能略高。
2.非结石性梗阻
如寄生虫(如蛔虫)进入胆囊管或胆管,可引起胆囊管的梗阻。蛔虫进入胆囊管后,会刺激胆囊黏膜,引发炎症反应。这种情况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相对多见,生活方式不良,如饮食不卫生等可能增加蛔虫感染的风险,进而增加胆囊炎的发生几率。
二、细菌感染
1.肠道细菌移位
当胆囊管梗阻后,胆囊内胆汁淤积,有利于细菌的生长繁殖。肠道内的细菌可通过淋巴途径、门静脉途径或直接蔓延等方式进入胆囊。常见的致病菌有大肠杆菌、克雷伯菌、肠球菌等。例如,在胆囊管梗阻的情况下,肠道中的大肠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胆囊,引发胆囊的炎症。
对于有肠道疾病病史的人群,如肠道炎症性疾病患者,肠道屏障功能可能受损,更容易发生肠道细菌移位,从而增加胆囊炎的发病风险。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肠道功能也可能减退,发生肠道细菌移位导致胆囊炎的风险相对较高。
2.血源性感染
当身体其他部位有严重感染时,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胆囊引起感染。例如,败血症患者,细菌可随着血流到达胆囊,引发胆囊的炎症反应。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但在严重感染的情况下也可能发生。对于患有败血症等严重全身性感染疾病的患者,需要密切关注胆囊情况,因为可能继发胆囊炎。
三、其他因素
1.创伤
腹部创伤,如车祸、摔倒等导致的腹部撞击,可能会损伤胆囊,引起胆囊的炎症。创伤可导致胆囊壁的血管损伤、组织破坏,进而引发炎症反应。例如,腹部严重创伤后,胆囊可能受到直接或间接的损伤,从而出现胆囊炎的症状。对于有腹部创伤史的人群,需要注意观察是否有胆囊炎的相关表现,如右上腹疼痛等。
手术后也可能发生胆囊炎,如胃肠道手术等可能影响胆囊的正常功能,导致胆汁排出不畅等情况,从而引发胆囊炎。术后患者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免疫力可能下降,也更容易发生感染相关的胆囊炎。
2.化学性刺激
如胰液反流进入胆囊,胰液中的各种酶类可刺激胆囊黏膜,引起化学性炎症。当Oddi括约肌功能失调时,胰液可反流入胆囊,导致胆囊的炎症反应。这种情况在一些患有胰腺疾病的患者中可能发生,如慢性胰腺炎患者。对于有胰腺疾病的人群,需要注意监测胆囊情况,因为胰液反流可能引发胆囊炎。
某些药物也可能对胆囊黏膜产生化学性刺激,虽然相对少见,但也有报道。例如,长期服用某些降脂药物可能影响胆囊的正常功能,增加胆囊炎的发病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