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期乳腺炎有局部(乳房红肿热痛、肿块形成)和全身(发热)症状,处理包括非药物干预(排空乳汁,可通过哺乳、挤奶、按摩,局部热敷,休息与调整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炎症严重时谨慎选对婴儿影响小的抗生素,需遵医嘱),要早发现早处理,兼顾哺乳期女性年龄等因素保障母婴健康。
一、母乳期乳腺炎的症状
(一)局部症状
1.乳房红肿热痛:乳房局部会出现明显的红肿现象,皮肤温度升高,伴有疼痛,疼痛程度可轻可重,严重时可能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例如,炎症部位的皮肤发红,用手触摸能感觉到温度比周围正常皮肤高,患者会自觉乳房疼痛,尤其是在哺乳或按压时疼痛加剧。
2.肿块形成:可触及乳房内有肿块,肿块的大小、质地因病情而异。如果是早期炎症,肿块可能边界尚清,质地较软;随着病情进展,肿块可能逐渐增大,质地变硬。
(二)全身症状
1.发热:部分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在38℃左右,严重时体温可超过38.5℃。这是因为身体对炎症的反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紊乱。例如,有的患者会感觉身体发冷,随后体温上升,可能伴有寒战等表现。
二、母乳期乳腺炎的处理方法
(一)非药物干预措施
1.排空乳汁
哺乳或挤奶:鼓励患者频繁哺乳,让婴儿充分吸吮患侧乳房,或者使用吸奶器将乳汁排空。因为乳汁淤积是引发乳腺炎的重要因素之一,排空乳汁可以减轻乳房的肿胀,缓解炎症。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婴儿,要确保正确的哺乳姿势,以保证婴儿有效地吸吮乳汁,同时也能使患侧乳房得到充分的排空。例如,对于新生儿,要注意将乳头和大部分乳晕含在婴儿口中,保证良好的吸吮效果。
按摩:在哺乳前可以轻柔地按摩乳房,从乳房边缘向乳头方向按摩,帮助乳汁排出,但要注意避免在炎症急性期过度用力按摩,以免加重炎症。按摩时要根据乳房的具体情况,以患者能耐受的力度进行,对于有特殊病史或身体状况的患者,如曾有乳房手术史等,要谨慎操作,最好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
2.局部热敷:在哺乳前可以用温毛巾热敷乳房,每次热敷15-20分钟,温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肿胀。但要注意如果乳房局部皮肤有破损等情况则不宜热敷。对于不同年龄的哺乳期女性,要考虑其皮肤敏感度等因素,调整热敷的温度和时间。例如,年轻女性皮肤敏感度相对较高,热敷温度可稍低,时间可适当缩短;而年龄稍大的女性可能对温度的耐受度稍高,但也不能过高以免烫伤皮肤。
3.休息与调整生活方式:患者要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体恢复。同时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焦虑等不良情绪,因为情绪因素也可能影响身体的恢复。对于有不同生活方式的哺乳期女性,如有的可能需要兼顾工作和哺乳,要合理安排时间,尽量保证足够的休息时间。例如,工作时要利用适当的时间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二)药物治疗(需谨慎选择)
如果炎症较为严重,出现高热等情况,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等药物,但要注意药物对哺乳期婴儿的影响。一般会选择对婴儿影响较小的抗生素,如青霉素类等,但具体药物的选择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药物,同时要考虑患者的年龄等因素,比如对于哺乳期的年轻女性和年龄稍大的女性在药物选择上可能会有不同的考虑,但最终都是以确保母婴安全为前提。
总之,母乳期乳腺炎要早发现早处理,根据病情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措施,非药物干预是早期的重要处理方式,当病情较为严重时再考虑合适的药物治疗,同时要充分考虑哺乳期女性的年龄、生活方式等因素,以保障母婴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