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传导阻滞是希氏束分叉以下部位的传导阻滞,分为右束支传导阻滞、左束支传导阻滞等,右束支传导阻滞可在健康人群及病理情况出现,左束支传导阻滞多见于有基础心脏疾病患者;心电图有相应表现;临床意义因类型而异,单纯右束支传导阻滞影响较小,单纯左束支传导阻滞提示心脏病变严重,双束支或三束支传导阻滞可发展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诊断靠心电图等结合病史等,需与其他情况鉴别,要结合具体情况综合评估处理。
一、分类及相关情况
1.右束支传导阻滞
可发生于不同年龄人群,健康人群中也可能出现,比如部分运动员因心脏适应性变化可能出现生理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一些病理情况也会导致,像冠心病、心肌梗死、肺源性心脏病等,这些疾病会损伤心脏传导系统相关的心肌组织,从而引起右束支传导阻滞。
2.左束支传导阻滞
多见于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如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等。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可能会增加。男性和女性在基础疾病的发病情况上有一定差异,比如某些冠心病的发病在男性中相对更常见,可能导致左束支传导阻滞在男性中的出现情况与女性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主要还是与心脏基础疾病相关。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酗酒、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冠心病等基础疾病的发生风险,进而增加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可能性。
二、心电图表现
1.右束支传导阻滞
心电图上QRS波群时限通常≥0.12秒。V1导联呈rsR’型或M型,其前半部分接近正常,后半部分有粗钝的S波;Ⅰ、V5、V6导联S波增宽、粗钝。
2.左束支传导阻滞
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时限≥0.12秒,V1、V2导联呈宽大而深的QS波或rS波,V5、V6导联R波增宽、顶峰粗钝或有切迹,Ⅰ导联常呈宽大的R波。
三、临床意义
1.单纯右束支传导阻滞
如果是健康人群单纯的右束支传导阻滞,一般对心脏功能影响较小,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定期随访心电图等检查即可。但如果是由基础心脏疾病引起的右束支传导阻滞,需要关注基础疾病的进展情况,比如冠心病患者要注意心肌缺血是否加重等。
2.单纯左束支传导阻滞
单纯左束支传导阻滞相对右束支传导阻滞临床意义更重要,因为左束支传导阻滞往往提示心脏存在较明显的病变,如较严重的冠心病、心肌病等,需要积极查找病因并对基础疾病进行治疗,以延缓心脏功能的进一步恶化。
3.双束支或三束支传导阻滞
这种情况可能发展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严重时会导致心脏骤停等严重后果。对于有双束支或三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可能需要安装心脏起搏器等治疗措施来维持正常的心脏节律。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方法
主要依靠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是诊断室内传导阻滞最常用的方法。同时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格检查以及其他辅助检查,如心脏超声等,来综合判断室内传导阻滞的病因和临床意义。例如通过心脏超声可以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情况,有助于发现是否存在心脏结构异常导致的室内传导阻滞。
2.鉴别诊断
需要与其他类似心电图表现的情况鉴别,比如与室性心动过速等情况鉴别。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表现与某些室内传导阻滞可能有相似之处,但室性心动过速通常有其特定的心电图特点,如宽大畸形的QRS波群连续出现等,通过详细分析心电图的特征可以进行鉴别。
总之,室内传导阻滞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和处理,不同类型的室内传导阻滞在病因、临床意义和处理方式上有所不同,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相应的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