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导管扩张症是乳腺慢性非细菌性炎症性疾病,因导管排泄障碍、异常激素刺激致病,有乳头溢液、乳晕周围肿块等临床表现,可通过影像学、病理检查诊断,治疗分非手术(抗感染、物理治疗)和手术(病变导管切除),老年、年轻患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病因
导管排泄障碍:
年龄与性别因素:多见于中、老年女性,这可能与女性绝经前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有关,激素水平变化会影响乳腺导管的正常分泌和排泄功能。例如,雌激素水平相对变化可能导致导管上皮细胞分泌功能失调,进而引起导管阻塞。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的不良生活习惯可能会增加患病风险,比如长期精神压力过大,可能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系统,间接影响乳腺导管的功能。
异常激素刺激:体内激素失衡,如孕激素水平降低、雌激素水平相对过高,会刺激导管上皮细胞过度增生,使得导管内分泌物增多,容易导致导管扩张。
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
乳头溢液:多为单侧乳头溢液,溢液可呈棕色、血性、脓性或水样等。年轻患者可能溢液症状相对明显,而中老年患者可能表现不典型。
乳晕周围肿块:肿块可逐渐增大,有的患者肿块有疼痛或压痛,这与炎症反应刺激周围组织有关。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肿块表现可能略有差异,年轻患者肿块可能发展相对较快,中老年患者可能病程较长,肿块有反复炎症发作的情况。
乳头乳晕改变:部分患者可出现乳头内陷、乳晕皮肤发红、水肿等表现,这是因为导管扩张及炎症波及乳晕周围组织所致。
体征检查:通过乳腺触诊可发现乳晕下或周围有增厚的导管条索,有的伴有压痛。超声检查可发现扩张的导管等异常表现,钼靶检查也有助于辅助诊断。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能清晰显示乳腺导管的扩张情况,可发现扩张的导管内径、导管内的回声等,对判断导管扩张程度有重要价值。不同年龄患者超声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年轻患者可能扩张导管更明显,回声特点可能与中老年患者因病程不同而有所不同。
乳腺钼靶检查:可以观察乳腺导管的形态、走行以及是否有钙化等情况,有助于与其他乳腺疾病鉴别诊断。
病理检查:通过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或手术切除组织病理检查来明确诊断,病理检查可看到导管扩张、周围炎症细胞浸润等典型病理改变。
治疗原则
非手术治疗:
抗感染治疗:当合并有炎症感染时,可根据病情使用抗生素,但需谨慎选择,避免滥用。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要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相对安全的抗生素。
局部热敷等物理治疗:适用于有炎症表现的患者,通过局部热敷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炎症症状,但要注意温度适宜,避免烫伤,尤其是老年患者皮肤感觉相对不敏感,更要注意温度控制。
手术治疗:
病变导管切除术:对于病情反复、肿块较大或有明显导管扩张等情况的患者,可考虑手术切除病变导管及周围受累组织。不同年龄患者手术风险和预后可能不同,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手术前要充分评估患者全身状况,以确保手术安全。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综合考虑这些基础疾病对病情的影响以及治疗措施对基础疾病的影响。例如,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基础疾病产生不良影响,手术时要严格评估心肺功能等,确保手术能在安全的情况下进行。
年轻患者:年轻患者可能更关注疾病对乳腺外观和未来生育哺乳等功能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与患者沟通,告知不同治疗方案对生育哺乳等功能的可能影响,比如手术治疗可能会对乳腺外观和哺乳功能有一定影响,要根据患者的具体需求和病情综合制定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