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良性肿瘤是发生在乳腺组织内生长缓慢通常不扩散的肿瘤,常见类型有纤维腺瘤、导管内乳头状瘤、脂肪瘤等,诊断方法包括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治疗有观察随访和手术治疗,不同人群面对乳腺良性肿瘤有不同关注点,需根据具体情况处理。
常见类型及特点
纤维腺瘤:是乳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好发于青年女性。多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活动度好。一般与月经周期关系不大,多数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或自我检查时发现。其发生可能与雌激素水平相对增高有关,青春期、妊娠期等雌激素水平变化较大的时期可能促使其生长。
导管内乳头状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女性,多见于经产妇。临床主要表现为乳头溢液,可为血性、浆液性或黄色液体,肿块较小,常在乳晕区附近,按压肿块时可引起乳头溢液。该肿瘤有一定的恶变可能,尤其是大导管内的乳头状瘤。
脂肪瘤:由脂肪组织构成,可发生在乳腺脂肪层内,表现为质地柔软的肿块,边界清楚,活动度良好,生长缓慢,一般无不适症状,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通常对身体影响较小,多因局部脂肪异常堆积形成。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乳腺超声:是乳腺良性肿瘤常用的筛查和诊断方法。可清晰显示肿块的大小、形态、边界、内部回声等情况,能判断肿块是囊性还是实性。纤维腺瘤在超声下多表现为边界清晰的低回声结节;导管内乳头状瘤若有导管扩张,超声可发现扩张的导管及内部的结节。
乳腺X线摄影(钼靶):对发现乳腺内的钙化灶有一定优势,对于纤维腺瘤可能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肿块影,边界清晰;导管内乳头状瘤若有钙化,在钼靶上可显示。但对于年轻女性乳腺组织较致密的情况,钼靶的诊断价值可能受限,因为致密的乳腺组织会掩盖肿块。
磁共振成像(MRI):对于一些复杂情况的乳腺良性肿瘤诊断有帮助,尤其是在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肿瘤时。能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范围、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但一般不作为首选的筛查手段。
病理检查:是确诊乳腺良性肿瘤的金标准。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肿块后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可明确肿瘤的具体类型和性质。如纤维腺瘤的病理表现为腺上皮和纤维组织不同程度的增生;导管内乳头状瘤可见导管扩张,内衬乳头状突起的上皮等。
治疗及注意事项
观察随访:对于一些较小且无症状的乳腺良性肿瘤,如纤维腺瘤较小、无明显变化的导管内乳头状瘤等,可以定期进行乳腺超声等检查观察其变化。尤其是对于年龄较大、肿瘤生长缓慢且无不良变化迹象的患者,可选择密切随访。在随访过程中,要关注肿瘤大小、形态等的变化情况,若出现肿瘤明显增大、怀疑有恶变倾向等情况则需要进一步处理。
手术治疗:当乳腺良性肿瘤较大,影响美观或有压迫症状,或怀疑有恶变可能时,通常需要手术切除。手术方式包括传统的开放手术和微创旋切手术等。对于纤维腺瘤,若肿瘤较大或患者有强烈的手术意愿,可选择手术切除;导管内乳头状瘤一般建议手术切除,以避免恶变风险。手术时要完整切除肿瘤组织,对于导管内乳头状瘤还需要注意切除的范围,确保将病变的导管等组织切除干净。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面对乳腺良性肿瘤时也有不同的关注点。年轻女性发现乳腺良性肿瘤时,要考虑到生育等因素对肿瘤的可能影响,定期随访时要关注激素水平变化对肿瘤的影响;老年女性则要更关注肿瘤的良恶性鉴别等情况。有乳腺良性肿瘤病史的人群,再次检查时要重点对比既往肿瘤的情况;生活方式不健康,如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等人群,在发现乳腺良性肿瘤后,需要调整生活方式,因为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内分泌等,进而对乳腺肿瘤产生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