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病综合征可引发感染、血栓栓塞并发症、急性肾损伤及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感染因免疫球蛋白丢失等致抵抗力下降,好发于呼吸道等部位;血栓栓塞因血液高凝,常见肾静脉等部位;急性肾损伤由有效血容量不足等引起;蛋白质代谢紊乱致儿童生长发育受影响等,脂肪代谢紊乱致高脂血症增心血管病风险,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及处理有差异,生活方式等因素也有影响。
好发部位及表现:常见的感染部位包括呼吸道、泌尿系统、皮肤等。呼吸道感染表现为咳嗽、咳痰、发热等;泌尿系统感染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以及发热、腰痛等;皮肤感染则表现为皮肤红肿、疼痛、化脓等。不同年龄段的患者感染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患者呼吸道感染相对更常见,而老年患者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可能更高,这与老年人泌尿系统解剖结构特点以及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因素有关。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卧床的肾病综合征患者皮肤感染风险增加,因为皮肤长期受压、不透气等。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合并糖尿病等,感染的发生和发展可能更为复杂,需要更密切监测和预防。
血栓、栓塞并发症
发生机制: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主要是由于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增加,而尿中丢失抗凝血酶Ⅲ,同时血小板功能亢进等原因导致。例如,抗凝血酶Ⅲ由肝脏合成,分子量较小,可随尿液丢失,当抗凝血酶Ⅲ水平降低时,机体的抗凝作用减弱,容易形成血栓。
常见部位及影响:常见的血栓、栓塞部位有肾静脉、下肢静脉、肺栓塞等。肾静脉血栓是肾病综合征较为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可表现为腰痛、血尿加重等;下肢静脉血栓可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等;肺栓塞则可能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症状。不同年龄层的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有所不同,老年患者由于血管弹性差、血流缓慢等因素,更容易发生血栓,而儿童患者相对风险较低,但也不能忽视。生活方式中,长期不活动的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栓风险增加,应鼓励适当活动。有高血压、高血脂等病史的患者,本身就存在血管病变基础,合并肾病综合征后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进一步升高,需要更加重视抗凝等预防措施。
急性肾损伤
发生机制:肾病综合征患者可因有效血容量不足、肾间质水肿、应用肾毒性药物等原因导致急性肾损伤。有效血容量不足是因为大量蛋白尿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引起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肾灌注不足;肾间质水肿可压迫肾小管,导致肾小管阻塞等。
表现及应对:患者可出现少尿或无尿、血肌酐升高等表现。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处理方式有所差异,儿童患者由于其肾脏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发生急性肾损伤后需要更谨慎地评估和治疗,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生活方式方面,要注意合理补液,避免过度脱水。有基础肾脏病史的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风险更高,在治疗肾病综合征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肾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
蛋白质代谢紊乱:长期低蛋白血症可导致营养不良,儿童患者会影响生长发育,表现为身高、体重增长缓慢等;成人患者可出现消瘦、免疫力进一步下降等。其发生是因为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肝脏合成蛋白质的速度往往不能完全代偿。
脂肪代谢紊乱:可引起高脂血症,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儿童患者长期高脂血症可能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对未来心血管健康产生潜在影响;老年患者本身心血管系统功能相对较弱,高脂血症会进一步加重心血管负担。生活方式中,要注意合理饮食,控制脂肪摄入,对于肥胖的肾病综合征患者,减轻体重有助于改善脂肪代谢紊乱。有心血管病史的患者,更要重视脂肪代谢紊乱的控制,预防心血管事件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