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炎分为哺乳期乳腺炎和非哺乳期乳腺炎,哺乳期乳腺炎初期有局部红、肿、热、痛及轻度全身症状,进展期局部红肿热痛加重、全身症状明显,脓肿形成期局部有波动感肿块、全身持续高热等;非哺乳期乳腺炎中导管扩张症局部有乳晕周围肿块等、全身症状轻,肉芽肿性乳腺炎局部有多个肿块等、部分有低热及全身不适,且不同人群乳腺炎症状有差异。
一、哺乳期乳腺炎症状
初期症状
局部症状:患病乳房局部会出现红、肿、热、痛等表现。以乳房某一象限或局部区域为主,皮肤温度升高,触摸有硬块,伴有明显疼痛,尤其是在哺乳时,因婴儿吸吮会刺激疼痛加剧。例如,母亲在哺乳过程中,会感觉某一乳房特定部位有针扎样或搏动性疼痛。
全身症状:可能出现轻度全身症状,如体温轻度升高,一般在38℃左右。这是因为机体对局部炎症的反应,免疫系统被激活,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出现变化。但此时全身症状相对不严重,可能仅有轻微的乏力、寒战等表现。
进展期症状
局部症状:红肿热痛进一步加重,硬块逐渐增大,疼痛呈持续性搏动性,皮肤红肿范围扩大,可出现皮温更高,触摸时疼痛剧烈,难以触碰。
全身症状:体温明显升高,可达到39℃甚至更高,同时伴有明显的全身不适,如头痛、乏力加重、食欲减退等。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会升高,这是机体炎症反应的典型血液学表现,白细胞作为免疫细胞,在局部炎症刺激下,骨髓会加速释放白细胞进入血液循环,以应对感染。
脓肿形成期症状
局部症状:如果炎症未得到有效控制,局部会形成脓肿。脓肿可表现为乳房内有波动感的肿块,皮肤红肿更明显,表面皮肤可能变薄,有破溃的趋势。此时疼痛可能因脓肿形成,中心区域压力变化而有一定变化,波动感区域疼痛相对局限但深部疼痛明显。
全身症状:体温持续高热,波动较大,可伴有寒战、精神萎靡等症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显著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提示感染较为严重,感染范围可能已扩散至全身多个系统,需要及时处理。
二、非哺乳期乳腺炎症状
导管扩张症相关症状
局部症状:多发生于乳晕周围区域,早期可能表现为乳晕下导管附近的肿块,质地较硬,与皮肤有粘连,皮肤可能出现橘皮样改变。随着病情进展,肿块可逐渐增大,伴有乳头溢液,溢液多为浆液性、血性或脓性。乳头可能出现内陷,局部皮肤温度轻度升高,疼痛程度不一,有的患者可能仅有轻度胀痛,有的则疼痛较为明显。
全身症状: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体温多正常或仅有低热。这是因为非哺乳期乳腺炎中的导管扩张症,其炎症反应相对局限,未引起全身强烈的免疫反应,所以全身症状较轻。
肉芽肿性乳腺炎症状
局部症状:乳房内可触及多个大小不等的肿块,边界不清,与皮肤有粘连,皮肤可出现红肿,红肿范围可从局部逐渐扩大。疼痛程度因人而异,有的患者疼痛较剧烈,影响日常生活,有的则相对较轻。病变后期可能出现乳房皮肤破溃,流出少量脓性或血性分泌物。
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低热,一般体温在37.5℃-38℃左右,同时可能伴有乏力、关节酸痛等全身不适症状。这是由于机体对乳腺内非感染性炎症的免疫反应,导致全身出现一些非特异性症状。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乳腺炎症状可能有一定差异。例如,年轻哺乳期女性由于处于哺乳期,乳腺组织活跃,乳腺炎症状可能进展相对较快;而老年女性非哺乳期乳腺炎,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容易被忽视。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的女性,机体免疫力下降,更容易发生乳腺炎,且症状可能相对更重。有乳腺手术史、乳腺外伤史或乳腺基础疾病史的人群,发生乳腺炎时症状可能与无基础病史者不同,需要更加警惕和细致地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