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主要病因,其可凭借特殊结构和释放毒素损伤胃黏膜引发炎症致腺体萎缩;长期高盐饮食、酗酒、进食刺激性食物会损伤胃黏膜引发炎症进而可能导致萎缩性胃炎;自身免疫因素可因产生针对胃壁细胞或内因子的自身抗体影响胃黏膜功能导致发病;年龄增长使胃黏膜生理性退行性变致老年人更易患病;部分有遗传易感性,且一些全身性疾病也会增加发病风险。
饮食习惯
长期高盐饮食:高盐饮食会损伤胃黏膜的屏障功能。高浓度的盐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等损伤,使胃黏膜抵御外界有害物质的能力下降,长期如此容易引发慢性炎症,进而可能导致萎缩性胃炎。例如,一些长期以腌制食品为主食的地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不同年龄层人群长期高盐饮食的影响类似,但儿童长期高盐饮食还可能影响其胃肠道正常发育,增加未来患病风险。
长期酗酒:酒精中的乙醇会直接毒害胃黏膜,引起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损伤,还会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导致胃黏膜营养供应不足。长期酗酒者胃黏膜反复受到损伤和修复,容易出现腺体萎缩等病理改变。对于不同年龄人群,酒精对胃黏膜的损伤程度有所差异,年轻人长期酗酒可能短期内就会出现胃黏膜的明显损伤,而老年人本身胃黏膜功能有所减退,酗酒对其胃黏膜的损害更为严重。
长期进食刺激性食物:如长期大量食用辛辣食物、过烫食物等,这些刺激性食物会反复刺激胃黏膜,使胃黏膜处于慢性炎症状态,时间久了就可能导致胃黏膜腺体萎缩。比如经常食用麻辣烫、火锅等过烫且辛辣的人群,患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风险较高。不同年龄人群对刺激性食物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和青少年食用刺激性食物后,胃黏膜更容易受到损伤,而中老年人群本身胃黏膜防御功能下降,也更容易因刺激性食物的刺激而引发慢性萎缩性胃炎。
自身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性因素引起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多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情况。患者体内会产生针对胃壁细胞或内因子的自身抗体。当体内存在针对胃壁细胞的自身抗体时,会攻击胃壁细胞,影响其正常功能,导致胃酸分泌减少;而针对内因子的自身抗体则会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进而影响胃黏膜的正常代谢和修复。自身免疫性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均可发生,但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某些特定基因背景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自身免疫相关的胃黏膜损伤。
其他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胃黏膜会出现生理性的退行性变化,胃黏膜的萎缩性改变在老年人中更为常见。老年人胃黏膜的腺体数量减少、萎缩,胃黏膜的分泌和防御功能下降,更容易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例如,60岁以上的老年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年轻人。
遗传因素:部分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遗传易感性,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可能增加个体患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风险。如果家族中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史,那么其后代患该病的概率可能相对较高。不同遗传背景的人群,其发病风险有所差异,通过基因检测等手段可以辅助评估个体的遗传易感性,但目前遗传因素在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中的具体机制还在进一步研究中。
其他疾病影响: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影响胃黏膜的状态,从而增加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风险。比如,患有糖尿病的患者,由于糖代谢紊乱等因素,可能会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和营养供应,导致胃黏膜防御功能下降;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者,由于甲状腺素分泌不足,会影响胃黏膜的正常代谢,增加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几率。不同疾病对胃黏膜的影响机制不同,但都会通过干扰胃黏膜的正常生理功能,使胃黏膜更容易出现萎缩等病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