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导管未闭与卵圆孔未闭在定义、解剖位置、血流动力学、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存在差异,新生儿卵圆孔未闭常见且多可自行闭合,动脉导管未闭需依情况定治疗方案,医生会据检查结果综合处理,家长要关注患儿情况并遵医嘱随访治疗。
卵圆孔未闭:卵圆孔是胎儿时期左右心房之间的生理性通道,胎儿时期通过卵圆孔保证右心房的血液分流至左心房,以适应胎儿期特殊的循环。婴儿出生后,随着左心房压力升高,卵圆孔通常在生后1年左右解剖上闭合,若超过1年未闭合则称为卵圆孔未闭。
血流动力学差异
动脉导管未闭:由于主动脉压力高于肺动脉压力,在整个心动周期中血液持续从主动脉经未闭的动脉导管流向肺动脉,形成左向右分流。这会使左心负荷加重,导致左心房、左心室增大,肺循环血量增加,体循环血量减少。长期的左向右分流可能引起肺动脉高压,严重时可出现右向左分流,导致艾森曼格综合征。
卵圆孔未闭:多数卵圆孔未闭分流量较小,对血流动力学影响不大。因为左心房压力通常高于右心房,所以一般是左心房的血液少量分流至右心房,这种分流通常不会引起明显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只有当分流量较大时才会对心脏功能产生一定影响。
临床表现差异
动脉导管未闭:导管口径较细者可无明显症状;导管粗大者可出现气促、乏力、多汗、生长发育迟缓等症状,在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连续性机器样杂音,占满整个收缩期与舒张期,常伴有震颤。严重肺动脉高压时,可出现差异性发绀,即下半身发绀,左上肢轻度发绀,而右上肢正常。
卵圆孔未闭:大多数卵圆孔未闭患儿无明显症状,多在体检时经心脏听诊或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部分患儿可能有不明原因的偏头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这是因为卵圆孔未闭可能成为右心系统微栓子进入左心系统的通道,从而导致脑血管栓塞等情况,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诊断方法差异
动脉导管未闭: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动脉导管未闭的重要方法,可直接显示未闭的动脉导管,并能测定分流量的大小、肺动脉压力等。心导管检查也可用于诊断,可发现肺动脉血氧含量高于右心室,提示有左向右分流。
卵圆孔未闭:超声心动图经胸多普勒检查是诊断卵圆孔未闭的常用方法,可通过观察房间隔水平的分流情况来明确诊断。对于可疑病例,还可进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其诊断准确性更高。
治疗差异
动脉导管未闭:对于直径较小、无症状的动脉导管未闭,有自行闭合的可能,可定期随访观察。但对于有症状或导管较大的患儿,多需要进行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送入封堵器封堵动脉导管,手术治疗则是结扎或切断动脉导管。
卵圆孔未闭:一般单纯卵圆孔未闭若无明显症状且分流量小,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即可。但对于有相关并发症,如反复脑栓塞等情况时,可能需要考虑进行介入封堵治疗等。
预后差异
动脉导管未闭:及时治疗的患儿预后较好,可接近正常儿童的生长发育和生活质量。若未及时治疗,病情进展出现严重肺动脉高压等并发症时,预后较差,可能影响患儿的生存质量甚至危及生命。
卵圆孔未闭:多数卵圆孔未闭患儿预后良好,随着年龄增长可能自行闭合,即使未闭合,若无并发症一般对生长发育和寿命影响不大。但对于有相关并发症的患儿,预后则与并发症的严重程度等相关。
新生儿时期卵圆孔未闭相对常见且多数可自行闭合,而动脉导管未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治疗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医生会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包括超声心动图等检查结果,综合评估卵圆孔未闭和动脉导管未闭的情况,采取合适的处理措施。对于家长而言,要密切关注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随访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