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中青年多见且女性略多,有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可排除其他疾病。治疗包括一般治疗(饮食调整、生活方式及心理干预)、药物对症治疗,不同类型有不同侧重点,腹泻型防脱水,便秘型补膳食纤维,交替型综合干预。
一、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
(一)临床表现
1.年龄与性别因素: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略多于男性。不同年龄层表现可能有差异,如儿童患者可能以腹痛、腹泻为主,且常与饮食、情绪变化相关。
2.腹痛特点:多为慢性反复发作性腹痛,部位不定,以下腹和左下腹多见,部分患者疼痛有一定规律,如排便后缓解,或与进食有关。
3.排便习惯改变:可表现为腹泻型、便秘型或腹泻便秘交替型。腹泻型患者大便多为稀糊状,一般每日3-5次左右,少数严重者可达10余次,可带有黏液,但无脓血;便秘型患者排便困难,大便干结、量少,可呈羊粪状或细杆状;腹泻便秘交替型则是腹泻与便秘不规则交替出现。
(二)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粪便常规及隐血试验等一般无明显异常,但可用于排除其他肠道疾病。如粪便隐血试验阴性基本可排除肠道肿瘤等器质性疾病;血生化检查可了解患者肝肾功能等一般状况。
2.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观察肠道结构及周围组织情况,排除肠道器质性病变,如肠道肿瘤、肠梗阻等。对于儿童患者,超声检查相对无创,是常用的初步筛查手段。
结肠镜检查:能直接观察肠道黏膜情况,排除炎症性肠病、肠道肿瘤等器质性病变。对于年龄较大、有报警症状(如便血、体重下降、贫血等)的患者,结肠镜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方法。
二、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
(一)一般治疗
1.饮食调整
年龄因素:儿童患者需根据年龄提供合适的饮食。例如,婴幼儿要注意辅食添加的合理性,避免食用可能引起过敏或不耐受的食物;青少年患者要避免过度节食或暴饮暴食,减少摄入可能诱发症状的食物,如辛辣、油腻、咖啡、酒精等刺激性食物,以及富含果糖、山梨醇等的食物(这些食物可能导致肠道产气增多,诱发腹痛、腹胀等症状)。
生活方式: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适度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有助于调节肠道功能。对于精神压力大的患者,可通过冥想、瑜伽等方式缓解压力,因为精神心理因素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可加重症状。
2.心理干预
特殊人群:儿童患者若存在心理问题,家长应给予更多关爱和沟通,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成年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心理疏导,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心理干预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从而缓解肠道症状。
(二)药物治疗
1.对症治疗药物
腹泻型:可使用止泻药物,如洛哌丁胺等,但儿童应谨慎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年龄和体重等因素调整。
便秘型:可使用通便药物,如聚乙二醇电解质散等,增加粪便体积,促进排便。
腹痛型:可使用解痉药物,如匹维溴铵等,能选择性作用于胃肠道平滑肌,缓解腹痛症状。
(三)针对不同类型的治疗侧重点
1.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除上述药物治疗外,还需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尤其是儿童患者,腹泻严重时易出现脱水等情况,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2.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在使用通便药物的同时,要注重饮食中膳食纤维的补充,膳食纤维可增加粪便体积,促进肠道蠕动,如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但儿童补充膳食纤维时要注意适量,避免影响营养吸收。
3.腹泻便秘交替型:治疗需兼顾腹泻和便秘的症状,根据患者具体表现灵活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密切关注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综合进行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