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和尿液检查,血液检查可了解血常规、血生化等指标及肾动脉硬化对肾功能的影响,尿液检查可发现蛋白尿、血尿等情况;影像学检查有超声(B超、彩色多普勒超声)、CT(CT平扫、CTA)、MRI及MRA,分别可观察肾脏情况、肾动脉血流等;血管造影检查中DSA是诊断肾动脉狭窄金标准但为有创检查有风险,不同人群检查需注意相应事项。
尿液检查:尿常规可发现蛋白尿、血尿等情况。肾动脉硬化可能导致肾脏滤过功能改变,出现蛋白尿,尿中红细胞也可能增多。不同性别在尿液检查结果上可能有一定生理性差异,但疾病状态下差异无特异性。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高盐饮食者,可能更容易出现尿液成分异常,增加肾动脉硬化相关尿液改变的风险;有肾脏病史的人群,尿液检查异常的可能性相对更高。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
B超:可以观察肾脏的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等情况。肾动脉硬化时肾脏可能出现体积缩小、实质回声增强等改变。在儿童中,超声检查要注意其肾脏的正常发育情况与肾动脉硬化表现的鉴别;老年人群肾脏本身有生理性萎缩,需要结合其他指标综合判断超声结果。例如,正常儿童肾脏大小随年龄增长而变化,若超声发现儿童肾脏形态、大小与同龄正常儿童差异较大,需考虑肾动脉硬化等疾病可能;老年人群B超发现肾脏缩小,要进一步排查肾动脉硬化等原因。
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检测肾脏血管的血流情况,评估肾动脉的血流速度、阻力指数等。肾动脉硬化时肾动脉血流可能出现异常,如血流速度减慢、阻力指数增高等。不同年龄人群的肾动脉血流正常参数不同,儿童肾动脉血流参数与成人有差异,老年人群随着血管老化,血流参数也会有相应改变。有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群,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肾动脉血流异常的概率相对较高,需重点关注。
CT检查:
CT平扫:可了解肾脏的形态、结构,发现肾脏有无钙化等情况。肾动脉硬化可能在CT上表现为肾脏实质密度改变等。对于儿童,CT检查要考虑辐射剂量的影响,尽量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案;老年人群进行CT检查时需注意其基础疾病对检查的耐受性等。例如,儿童进行CT检查时,要权衡检查的必要性与辐射风险,必要时采用低剂量扫描等方式;老年人群若有肾功能不全等情况,使用造影剂需谨慎。
CT血管造影(CTA):能清晰显示肾动脉的形态、狭窄部位及程度等。是诊断肾动脉硬化相关肾动脉病变的重要检查方法。不同年龄人群进行CTA时,要根据其身体状况调整检查参数等。有碘过敏史的人群不能进行CTA检查,需提前告知医生以便选择其他检查方法。
磁共振成像(MR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MRI:对软组织分辨力高,可多方位成像,能更好地显示肾脏实质病变情况。对于肾动脉硬化导致的肾脏实质损害等情况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儿童进行MRI检查时要注意其约束等问题,确保检查顺利进行;老年人群若有心脏起搏器等植入物,需评估是否适合进行MRI检查。
MRA:无需造影剂即可显示肾动脉血管情况,能准确判断肾动脉狭窄等病变。不同年龄人群的MRA检查注意事项不同,儿童要考虑检查时间等因素对其配合度的影响;老年人群要关注其身体的耐受性等。
血管造影检查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诊断肾动脉狭窄的金标准,可直接显示肾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范围及侧支循环情况等。但该检查是有创检查,存在一定风险,如造影剂过敏、穿刺部位出血等。对于有出血倾向、严重心肾功能不全等情况的人群要谨慎选择。儿童进行DSA检查风险相对更高,需严格掌握适应证;老年人群进行DSA检查前要充分评估其心、肝、肾功能等,以降低检查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