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糖尿病肾病是小儿糖尿病引发的肾脏并发症,发病机制与高血糖致肾小球病理改变等有关,早期可能无明显特异性症状,进展期有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表现,通过血糖、尿蛋白检测及肾脏相关检查诊断,治疗包括控制血糖、血压及对症治疗,预防需早期筛查及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要密切关注患病小儿肾脏情况并规范监测管理。
一、发病机制
小儿糖尿病患者体内长期处于高血糖环境,高血糖会引起肾小球高滤过、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等一系列病理改变。具体来说,高血糖可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使肾小球滤过膜的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功能受损,进而影响蛋白质等物质的滤过与重吸收;同时,还会激活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促进细胞外基质在肾小球内积聚,逐渐造成肾小球硬化等肾脏结构的破坏,最终发展为糖尿病肾病。
二、临床表现
1.早期表现: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的特异性症状,部分患儿可能仅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轻度增高,或者在运动后出现微量白蛋白尿,此时通过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等可发现异常,但一般不易被察觉。
2.进展期表现: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持续性蛋白尿,尿中蛋白质含量逐渐增多,患儿可能会出现水肿,多从眼睑、颜面等部位开始出现水肿,逐渐可蔓延至全身;还可能伴有高血压,小儿高血压的表现可能不像成人那样典型,但长期高血压会进一步加重肾脏损害;严重时会出现肾功能减退,表现为血肌酐升高等,患儿可能出现食欲减退、乏力等全身症状。
三、诊断方法
1.血糖检测:明确患儿是否患有糖尿病,通过检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来判断。如果空腹血糖≥7.0mmol/L,或者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且伴有糖化血红蛋白升高等情况,提示患有糖尿病。
2.尿蛋白检测:包括尿微量白蛋白检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等。尿微量白蛋白升高是糖尿病肾病早期的重要指标之一,24小时尿蛋白定量若超过正常范围(小儿正常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一般小于100mg),提示存在蛋白尿,随着病情进展,尿蛋白定量会逐渐增加。
3.肾脏相关检查:如肾脏超声检查可观察肾脏的大小、形态等结构变化;肾活检病理检查是诊断糖尿病肾病的金标准,但由于是有创检查,一般在必要时才会进行,通过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肾脏组织的病理改变情况。
四、治疗与预防
1.治疗:
控制血糖:主要通过饮食管理、运动以及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来严格控制血糖水平,以减少高血糖对肾脏的进一步损伤。对于小儿糖尿病,饮食上要合理安排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保证营养均衡的同时控制血糖;运动方面要根据患儿年龄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药物治疗可根据病情选用胰岛素等降糖药物。
控制血压:合理控制血压对于延缓小儿糖尿病肾病的进展非常重要。可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降压药物,但在使用时要考虑小儿的年龄特点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
其他对症治疗:针对水肿等症状进行相应处理,如适当限制水钠摄入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2.预防:
早期筛查:对于患有糖尿病的小儿,要定期进行尿微量白蛋白等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的迹象,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健康生活方式:鼓励小儿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有助于控制血糖,降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风险。同时,要注意避免小儿接触可能损害肾脏的有害物质等。
小儿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与小儿糖尿病的病情控制情况、年龄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对于患有糖尿病的小儿,家长要密切关注其肾脏情况,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规范的监测和管理,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糖尿病肾病对小儿健康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