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冻症全称为肌萎缩侧索硬化是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累及大脑皮层脑干运动神经元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致肌肉无力萎缩等症状病因有遗传及环境因素临床表现有运动和非运动系统表现诊断依据为临床表现神经系统查体及辅助检查治疗包括药物对症支持特殊人群如儿童需结合生长发育特点谨慎治疗老年要综合权衡基础疾病女性妊娠需评估药物对胎儿影响生理期给予个性化关怀。
一、疾病定义与范畴
渐冻症医学全称为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主要累及大脑皮层、脑干运动神经元以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导致患者逐渐出现肌肉无力、萎缩、吞咽困难、言语不清乃至呼吸衰竭等症状,病情呈进行性加重态势。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1.遗传因素:约10%-15%的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由特定基因突变引起,如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基因等突变可增加发病风险。2.环境因素:长期接触重金属(如铅等)、头部外伤、吸烟等可能是潜在的环境诱发因素,但具体机制尚不明确,这些因素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干扰神经细胞的正常功能,逐步引发运动神经元的变性死亡。
三、临床表现
1.运动系统表现:早期多出现单手或双手小肌肉无力、萎缩,如手指活动不灵活、持物无力,随后逐渐累及上肢其他肌群、下肢肌群,导致行走困难、肢体僵硬等;病情进展可出现吞咽困难,致使进食、饮水呛咳,还会出现构音障碍,言语含糊不清,后期呼吸肌无力,需依赖呼吸机维持呼吸。2.非运动系统表现:一般感觉功能通常不受累,患者的认知功能、智力等一般保持正常,但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因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影响生活质量与生存预后。
四、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依据患者逐渐出现的上、下运动神经元受损的典型症状,如上肢肌肉萎缩伴下肢肌张力增高等表现。2.神经系统查体:可发现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如巴氏征等)等上运动神经元受累体征,以及肌肉萎缩、无力等下运动神经元受累体征。3.辅助检查:肌电图是重要诊断手段,可见广泛的失神经电位、神经传导速度正常但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增宽、波幅增高及多相波增多等神经源性损害特征;磁共振成像等影像学检查用于排除颅脑肿瘤、脊髓空洞症等类似疾病。
五、治疗原则
1.药物治疗:利鲁唑可通过抑制谷氨酸释放等机制延长患者生存期;依达拉奉能清除自由基,延缓病情进展。目前尚无根治药物,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症状与病情进展进行干预。2.对症支持治疗:对于吞咽困难患者,可通过鼻饲或胃造瘘保证营养摄入;呼吸肌无力时需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还需进行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及家属应对疾病带来的身心挑战,同时需多学科协作,包括康复科、营养科等共同制定综合治疗方案。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型渐冻症较为罕见,诊断时需充分结合儿童生长发育特点,与脊髓性肌萎缩等儿童期神经肌肉疾病细致鉴别。治疗上优先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措施,药物使用需格外谨慎,避免选用可能严重影响儿童生理功能发展的药物,注重营养支持与多学科团队协作,保障儿童在疾病过程中的生活质量与基本需求。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在治疗渐冻症时需综合权衡,例如呼吸支持治疗要充分评估老年患者心肺功能状况,营养支持需根据老年患者消化吸收能力调整营养供给方式与内容,确保治疗措施兼顾渐冻症控制与基础疾病管理。3.女性患者:女性患者若涉及妊娠情况,需谨慎评估药物对胎儿的潜在影响,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生理期可能对患者的营养需求、心理状态产生影响,需给予个性化的关怀,关注其情绪变化与生活适应情况,提供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与生活照护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