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疱疹性脑炎由Ⅰ型单纯疱疹病毒引起,多急性起病,有前驱非特异性症状及神经系统症状,辅助检查有脑脊液、脑电图、影像学、病毒学检查等,诊断结合多方面,需与其他脑炎等鉴别,治疗用抗病毒及对症支持,预后差异大,留有后遗症者需康复治疗且要考虑不同情况制定个性化方案。
一、定义与病因
单纯疱疹性脑炎是由单纯疱疹病毒(HSV)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病毒性脑炎。HSV分为Ⅰ型和Ⅱ型,其中约70%的单纯疱疹性脑炎由Ⅰ型单纯疱疹病毒引起,常累及颞叶、额叶等部位。病毒通常先引起口唇或呼吸道原发感染,然后沿神经轴突逆行至三叉神经节等神经节内潜伏,当机体免疫力下降等诱因存在时,病毒被激活,沿神经轴突下行至脑实质,引发脑炎。
二、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多急性起病,前驱期可有发热、头痛、肌痛、乏力、嗜睡、腹痛和腹泻等非特异性症状。
2.神经系统症状
精神症状:较为常见,如躁动、幻觉、妄想、人格改变等,部分患者可出现认知功能障碍。
癫痫发作:可为部分性发作或全面性发作,是常见症状之一。
意识障碍:可表现为嗜睡、昏睡、昏迷等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随病情进展可逐渐加重。
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根据受累部位不同可出现相应症状,如病变累及颞叶、额叶时可出现失语、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
三、辅助检查
1.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压力常增高,细胞数增多,多为淋巴细胞增多,可出现红细胞,蛋白质轻度增高,糖和氯化物多正常。
2.脑电图检查:可见特征性改变,在颞叶、额叶等部位出现周期性同步放电等异常波型。
3.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早期可无明显异常,病情进展后可见颞叶、额叶等部位低密度病灶,伴有占位效应等。
头颅MRI:对病变的检出更为敏感,可发现颞叶、额叶等部位的长T1、长T2信号病灶,DWI(弥散加权成像)对早期病变显示更清晰。
4.病毒学检查:可通过PCR等方法检测脑脊液、脑组织中的单纯疱疹病毒DNA,有助于病原学诊断。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主要根据病史、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综合判断。如有口唇或生殖道疱疹史,或本次发病有皮肤、黏膜疱疹,结合典型的神经系统症状和脑电图、影像学等改变,再加上病毒学检查阳性等,可明确诊断。
2.鉴别诊断
其他病毒性脑炎:如肠道病毒、带状疱疹病毒等引起的脑炎,可通过病毒学检查等进行鉴别。
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外观浑浊,细胞数显著增多,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糖含量明显降低等可与单纯疱疹性脑炎鉴别。
脑梗死:头颅MRI等检查可协助鉴别,脑梗死一般没有单纯疱疹性脑炎典型的前驱疱疹史等表现。
五、治疗
1.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为阿昔洛韦,应尽早应用,一般在发病后24-48小时内开始用药效果较好。
2.对症支持治疗
降低颅内压:对于有颅内压增高表现的患者,可使用甘露醇等脱水剂降低颅内压。
控制癫痫发作:根据癫痫发作类型选用合适的抗癫痫药物进行控制。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证患者的营养供应和水电解质平衡。
六、预后及康复
1.预后:病情轻重差异较大,及时诊断和治疗者预后相对较好,部分患者可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认知障碍、癫痫、肢体瘫痪等;病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2.康复:对于留有后遗症的患者,需进行康复治疗,包括认知康复、肢体康复等,康复治疗应早期介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康复可能需要考虑其生理和心理特点,儿童患者康复时要注重在游戏等轻松的方式中进行训练,女性患者可能在康复过程中更需要关注其心理情绪变化等。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康复时要结合其基础病情况调整康复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