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评估脑动脉硬化,可进行影像学、血液、血管超声等检查。头部CT可发现脑实质改变,MRI对脑动脉硬化更敏感;血液检查中血脂、血糖异常是脑动脉硬化危险因素;颈动脉超声可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评估脑动脉硬化。
一、影像学检查
1.头部CT检查
原理及意义:头部CT可以发现脑动脉硬化导致的脑实质改变,如脑梗死、脑萎缩等情况。通过CT平扫能够观察脑部的密度变化,若存在脑动脉硬化,可能会显示局部脑组织的密度改变等异常。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CT检查都可进行,但儿童进行CT检查时需严格控制辐射剂量,因为儿童对辐射更为敏感。对于有长期高血压、高血脂等病史的人群,头部CT检查能辅助评估脑动脉硬化对脑部结构的影响。
操作过程:患者仰卧于CT检查床上,头部进入扫描区域,机器会围绕头部进行扫描,一般几分钟即可完成。
2.头部MRI检查
原理及意义:头部MRI对脑动脉硬化的检查比CT更敏感,能够更早发现脑内的细微病变。它可以清晰显示脑部血管周围的情况以及脑组织的病变,对于脑动脉硬化导致的早期脑缺血改变等能较好地呈现。在性别方面无特殊禁忌,但对于体内有金属植入物(如心脏起搏器等)的患者则不能进行MRI检查。不同年龄人群均可进行MRI检查,不过儿童检查时可能需要适当的镇静措施以保证检查顺利进行。有脑部疾病家族史或自身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吸烟、大量饮酒)的人群,头部MRI有助于更早发现脑动脉硬化相关病变。
操作过程:患者躺在MRI检查床上,头部放置在特定的线圈内,机器启动后进行扫描,整个过程相对CT检查时间可能稍长,一般在10-30分钟左右。
二、血液检查
1.血脂检查
相关指标及意义:血脂检查中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是脑动脉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例如,大量研究表明,LDL-C水平升高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因为它容易被氧化修饰,进而被巨噬细胞摄取形成泡沫细胞,导致动脉内膜下脂质沉积。不同年龄阶段人群血脂正常范围有所差异,一般来说,成年人TC正常范围在2.9-6.0mmol/L,TG正常范围在0.56-1.70mmol/L,LDL-C正常范围在<3.4mmol/L(合适水平)。对于有肥胖、缺乏运动等生活方式的人群,血脂检查尤为重要,可早期发现血脂异常情况,从而评估脑动脉硬化的风险。
采血要求:一般需要空腹采血,采血前8-12小时禁食,保持空腹状态以保证血脂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血糖检查
相关指标及意义:血糖升高,尤其是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状态,会参与脑动脉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血糖过高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促进动脉硬化的形成。正常空腹血糖范围是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7.8mmol/L。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长期高糖饮食等生活方式的人群,血糖检查至关重要,通过监测血糖可以早期发现糖代谢异常,进而评估脑动脉硬化的风险。
采血要求:可以是空腹采血,也可以是随机采血,若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则有特定的采血时间要求。
三、血管超声检查
1.颈动脉超声检查
原理及意义:颈动脉超声检查是评估脑动脉硬化的常用方法之一。通过超声可以观察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IMT增厚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一般来说,IMT≥0.10mm被认为是异常。不同年龄人群颈动脉超声检查均可进行,对于有高血压、吸烟等危险因素的人群,颈动脉超声检查能较早发现颈动脉的动脉硬化情况,进而推测脑部血管的动脉硬化状况。
操作过程:患者仰卧位,暴露颈部,医生将超声探头放在颈部颈动脉部位进行扫描,观察颈动脉的内膜、血流等情况,操作相对简便,无创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