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炎由多种原因致肠道黏膜急性炎症,有感染、饮食、药物等病因,各年龄段可发病,症状有消化道和全身表现,体征腹部有轻中度压痛等,诊断靠病史、体格、实验室检查,治疗分一般、病因、对症治疗;肠痉挛因肠壁平滑肌强烈收缩致阵发性腹痛,病因不明,儿童常见,腹痛突然阵发性脐周为主易反复发作,体征发作时可触及肠管痉挛条索状,诊断靠病史、体格及辅助检查,治疗分一般、去除诱因、对症治疗。
一、定义与病因
急性肠炎
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肠道黏膜急性炎症,病因包括感染因素(如病毒、细菌、寄生虫等感染,常见病毒有轮状病毒等,常见细菌如大肠埃希菌等)、饮食因素(进食不洁食物、过食生冷、刺激性食物等)、药物因素(长期服用某些非甾体抗炎药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不同年龄人群因生活环境、饮食卫生等因素有不同的易感情况,比如儿童可能因饮食卫生习惯较差更容易感染肠道病菌而患急性肠炎。
肠痉挛
是由于肠壁平滑肌强烈收缩而引起的阵发性腹痛,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饮食因素(如进食大量冷饮、暴食等)、胃肠道积气、肠道寄生虫毒素刺激、寒冷刺激等有关。各年龄段都可发生,儿童相对更为常见,这与儿童肠道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等因素相关。
二、症状表现
急性肠炎
消化道症状:主要有腹痛、腹泻,腹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或绞痛,腹泻次数较多,可为稀水样便、黏液便、脓血便等,严重时可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不同年龄患者表现有差异,儿童可能因腹泻频繁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如精神萎靡、尿量减少、皮肤弹性差等。
全身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体温可因感染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肠炎发热相对较明显。
肠痉挛
腹痛特点:突然发作的阵发性腹痛,以脐周为主,疼痛程度轻重不一,可自行缓解,缓解后玩耍等活动可恢复如常,但容易反复发作。儿童患者腹痛时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翻滚等。
三、体征表现
急性肠炎
腹部可有轻至中度压痛,一般无腹肌紧张和反跳痛,若为细菌感染较重的情况,可能压痛较明显。儿童患者可能因腹泻导致臀部皮肤发红等表现。
肠痉挛
腹部查体时,发作时可触及肠管痉挛呈条索状,缓解后腹部无异常体征。
四、诊断方法
急性肠炎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饮食情况、不洁饮食史、发病前接触史等。
体格检查:如上所述的腹部体征检查。
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等,细菌感染时大便培养可发现致病菌;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时),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降低。儿童患者还需注意电解质、血气分析等检查,以评估有无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情况。
肠痉挛
病史采集:了解腹痛发作的诱因、发作规律等。
体格检查:发作时的腹部表现及缓解后的正常体征。
辅助检查:一般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腹部超声等检查可用于排除其他腹部器质性疾病,如肠套叠等。
五、治疗原则
急性肠炎
一般治疗:适当休息,清淡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儿童患者要注意补充水分,防止脱水。
病因治疗:如为细菌感染,可根据病情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如为病毒感染,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
对症治疗:腹痛明显者可适当使用解痉药物,但儿童用药需谨慎;腹泻严重者可使用止泻药物等。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进行静脉补液等治疗。
肠痉挛
一般治疗:可通过热敷腹部、轻柔按摩腹部等方式缓解症状,儿童患者家长可采用这些非药物干预方法。
去除诱因:避免儿童进食冷饮、暴食等诱发因素,注意腹部保暖等。
对症治疗:一般腹痛可自行缓解,若腹痛较剧烈,可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合适的解痉药物,儿童使用药物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