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好发于经产妇40-50岁女性的乳腺导管上皮良性肿瘤,病因与激素水平、导管扩张有关,有乳头溢液、乳晕区肿块等表现,通过乳腺超声、乳管镜、钼靶X线等检查诊断,需与乳腺癌、乳腺导管扩张症鉴别,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预后良好但需定期检查,妊娠期及老年女性有特殊情况需特殊考虑。
一、定义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发生于乳腺导管上皮的良性肿瘤,好发于经产妇,多见于40-50岁女性。它是由于乳腺导管内的上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乳头状新生物,可单发,也可多发。
二、病因
目前其确切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激素水平: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发生可能与雌激素水平相对增高有关。雌激素可刺激导管上皮细胞增生,从而增加发病风险。在育龄期女性中,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波动较大,相对更容易罹患此病。
导管扩张:乳腺导管的扩张可能为乳头状瘤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导管扩张时,上皮细胞受到的刺激改变,容易发生异常增殖。
三、临床表现
1.乳头溢液:这是最常见的症状,约占80%-90%。溢液的颜色多样,可为血性、浆液性或浆液血性。血性溢液较多见,往往是患者就诊的主要原因。例如,有的患者发现内衣上有血迹样的渍斑,这可能就是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引起的乳头溢液导致的。乳头溢液一般为单导管溢液,即从一个乳管开口流出液体。
2.肿块:部分患者可在乳晕区触及肿块,肿块一般较小,质地软,可推动,多数患者自己难以触及,往往是医生查体时发现。如果是多发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可能在多个乳管区域触及肿块。
四、检查方法
1.乳腺超声检查:可以初步了解乳腺导管内是否有占位性病变,能发现导管内的乳头状瘤,但对于较小的病变可能有一定的漏诊率。超声下可见导管扩张,内有实性回声团块。
2.乳管镜检查:能够直接观察到乳管内的情况,可清晰看到乳头状瘤的位置、大小、形态等,是诊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重要检查方法。通过乳管镜可以直接对病变进行观察,还可以取活检进行病理诊断。
3.钼靶X线检查:对于较大的乳头状瘤钙化时,钼靶X线检查可能发现钙化灶,但对于较小的病变敏感性不如乳管镜。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如乳头溢液、乳晕区肿块等,再结合乳管镜检查及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诊断。病理检查是确诊的金标准,通过对乳头状瘤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能够确定其为良性病变。
2.鉴别诊断
乳腺癌:乳腺癌也可出现乳头溢液、乳房肿块等表现,但乳腺癌的肿块质地硬,活动度差,常伴有乳房皮肤橘皮样改变、乳头凹陷等表现。乳腺癌的乳头溢液多为血性,但也有部分为浆液性,通过乳管镜检查及病理活检可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鉴别。
乳腺导管扩张症:乳腺导管扩张症也可有乳头溢液,多为浆液性或脓性,乳晕区可触及肿块,但其病变范围较广,常有乳腺导管扩张的表现,通过乳管镜及病理检查可鉴别。
六、治疗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对于单发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可采用局部病变导管及周围乳腺组织切除;对于多发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尤其是病变范围较广的,可能需要考虑区段切除甚至乳房切除,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手术切除后需常规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变性质。
七、预后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良性肿瘤,经手术切除后预后良好,复发率较低。但需要定期进行乳腺检查,包括乳腺超声、乳管镜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复发或新的病变。对于特殊人群,如妊娠期女性合并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由于妊娠期间激素水平变化较大,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手术时机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妊娠情况等多方面因素;对于老年女性,也需要按照常规的诊疗流程进行处理,根据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