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是常见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病变在黑质和纹状体,有运动症状(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姿势步态异常)和非运动症状(感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精神认知障碍),发病机制复杂,虽不能完全治愈,但可通过综合措施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一、帕金森病的定义
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病变在黑质和纹状体,以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为主要表现。
二、运动症状方面
1.静止性震颤:多始于一侧上肢远端,静止时出现或明显,随意运动时减轻或停止,紧张时加剧,入睡后消失。典型表现为拇指与屈曲的食指间呈“搓丸样”动作,随病情进展,震颤可累及下肢及其他肢体。年龄因素会影响其表现,老年患者震颤可能不典型,女性在疾病早期震颤表现可能与男性有一定差异,生活方式中长期接触某些环境毒素等可能增加患病风险,有神经系统疾病家族史等病史的人群患病几率相对较高。
2.肌强直:表现为肌肉僵硬,患者感觉肢体发沉、活动不便。检查时可发现铅管样强直(不伴震颤时的肌强直)或齿轮样强直(伴震颤时的肌强直,如同转动齿轮)。肌强直会影响患者的运动功能,导致姿势步态异常等,年龄增长使肌强直相关症状更易出现,女性在肌强直引发的运动受限方面可能因生理结构等因素与男性有不同程度差异,长期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肌强直程度,有脑部外伤等病史可能增加肌强直发生风险。
3.运动迟缓:表现为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笨拙。如面部表情减少,瞬目动作减少,呈“面具脸”;书写时字体越写越小,称为“小写症”等。运动迟缓会显著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年龄较大的患者运动迟缓往往更明显,女性在运动迟缓导致的生活障碍上可能因体力等因素与男性有区别,长期不活动等生活方式会使运动迟缓加重,有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病史等情况会增加运动迟缓的发生及严重程度。
4.姿势步态异常:早期表现为走路时患侧上肢摆臂幅度减小或消失,病情进展后出现慌张步态,行走时起步困难,一旦起步,身体前倾,步伐变小变慢,越走越快,难以止步。姿势步态异常易导致患者跌倒,增加受伤风险,年龄较大者跌倒风险更高,女性在姿势步态异常引发跌倒的应对及恢复等方面可能因身体机能等与男性有差异,不良生活方式如平衡训练不足等会加重姿势步态异常,有脑部血管病变等病史会影响姿势步态的正常维持。
三、非运动症状方面
1.感觉障碍:早期可能出现嗅觉减退或丧失,常见于疾病初期。部分患者会出现肢体麻木、疼痛等感觉异常。年龄增长会使嗅觉减退等感觉障碍更易发生,女性在感觉障碍的感知和表述上可能与男性有不同,长期接触有害化学物质等生活方式可能影响感觉功能,有神经系统炎症病史等可能导致感觉障碍。
2.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可表现为便秘、多汗、性功能障碍、体位性低血压等。便秘是较为常见的非运动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年龄较大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症状更突出,女性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引发的如性功能障碍等方面有其生理特点,不良生活方式如饮食不均衡等会加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有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病史可能影响自主神经功能。
3.精神、认知障碍:部分患者在疾病中晚期出现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也可出现认知减退、痴呆等。精神认知障碍会对患者及家属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年龄较大患者认知障碍发生几率更高,女性在精神认知障碍的情绪表现等方面可能与男性有差异,长期精神压力大等生活方式可能增加精神认知障碍风险,有脑部退行性病变家族史等病史会增加精神认知障碍的发生可能性。
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等多种因素,目前虽无法完全治愈,但通过药物治疗、康复治疗等综合措施可以有效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