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炎与痢疾在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等方面存在差异。病因上急性肠炎多因饮食不当等,痢疾由痢疾杆菌感染经粪-口途径传播;临床表现急性肠炎主要是腹痛、腹泻等,痢疾有腹痛、腹泻等且全身症状重;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和粪便检查结果不同;治疗上急性肠炎对症支持,痢疾用抗痢疾杆菌抗生素并支持治疗;特殊人群中儿童、老年人、孕妇患两者时各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病因方面
急性肠炎:多由饮食不当引起,如进食过多生冷、不洁或刺激性食物,也可因腹部受凉等因素导致。例如,夏季食用放置时间过长的冷藏食物,其中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可能未被完全杀灭,容易引发急性肠炎;对于儿童来说,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也较易诱发急性肠炎。
痢疾:是由痢疾杆菌感染所致,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比如,食用被痢疾杆菌污染的水源或食物,就可能感染痢疾。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儿童由于卫生习惯相对较差,接触被污染物品后易感染痢疾杆菌。
二、临床表现方面
症状表现
急性肠炎: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腹泻次数一般相对较少,大便多为稀水样便,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体温可正常或轻度升高。例如,患者可能每天腹泻3-5次,大便呈黄色稀水状,呕吐症状一般不严重。儿童患急性肠炎时,若腹泻严重可能出现脱水症状,如尿量减少、皮肤弹性差等。
痢疾:典型症状为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即有便意但排便不尽感)、黏液脓血便。腹泻次数相对较多,每天可达十余次甚至数十次,大便性状主要为黏液脓血便,同时全身症状较明显,常伴有高热,体温可高达39℃以上。儿童患痢疾时,高热可能导致惊厥等并发症,需特别关注。
体征表现
急性肠炎:腹部可有轻压痛,一般无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生命体征相对平稳。
痢疾:腹部可有压痛,严重时可能出现腹膜刺激征,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可出现精神萎靡、乏力等表现。
三、实验室检查方面
血常规
急性肠炎: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轻度升高,若为病毒感染引起,淋巴细胞比例可能升高。
痢疾:白细胞计数多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这是因为痢疾杆菌感染引发了较强的炎症反应。
粪便检查
急性肠炎:粪便常规可见少量白细胞、红细胞,大便培养无痢疾杆菌生长。
痢疾:粪便常规可见大量白细胞、红细胞,还可见巨噬细胞,大便培养可分离出痢疾杆菌。
四、治疗方面
急性肠炎: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如适当补液以纠正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若为细菌感染引起可选用合适抗生素,但相对痢疾而言抗生素使用针对性较弱。一般通过调整饮食,让患者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等非药物干预措施也较为重要。
痢疾:需要使用抗痢疾杆菌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要注意补液等支持治疗,因为痢疾患者腹泻、呕吐导致脱水等情况往往较为严重,需及时纠正。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急性肠炎或痢疾时,病情变化相对较快。对于儿童急性肠炎,要密切关注其脱水情况,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儿童痢疾时,高热容易引发惊厥,需做好体温监测,必要时采取降温措施,同时抗生素的选择要考虑儿童的年龄和体重等因素,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
老年人:老年人患急性肠炎或痢疾时,由于其机体功能衰退,对脱水、电解质紊乱及感染的耐受能力较差。急性肠炎时,老年人可能因腹泻、呕吐导致严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及时补液纠正;痢疾时,老年人全身症状可能更重,易出现感染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要加强病情监测,及时给予有效的抗感染及支持治疗。
孕妇:孕妇患急性肠炎或痢疾时,需要谨慎用药。急性肠炎时,以非药物支持治疗为主,如合理调整饮食、适当补液等;痢疾时,抗生素的选择要兼顾胎儿的安全,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同时要注意补液维持孕妇及胎儿的生理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