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发生后溶栓有适应症、禁忌症及注意事项。适应症包括有典型症状、符合心电图表现且发病时间在一定范围内;禁忌症有既往出血倾向、严重高血压、近期大手术或外伤史、妊娠等;注意事项包括特殊人群(老年人、女性、儿童等)的特殊情况及溶栓后的出血、再灌注等监测。
一、心肌梗死发生后溶栓的适应症
1.症状与心电图表现
症状方面:典型的心肌梗死症状,如持续胸痛超过30分钟,休息和硝酸酯类药物不能缓解,且伴有大汗、恶心、呕吐等表现。对于年龄较轻、无明显禁忌的患者,即使症状相对不典型也可能考虑溶栓。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高脂饮食等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生活习惯可能增加心肌梗死风险,而及时发现症状并符合溶栓适应症的患者需要尽快溶栓。
心电图表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相邻导联ST段抬高(胸导联≥0.2mV,肢导联≥0.1mV),或出现新出现的左束支传导阻滞。对于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若出现符合上述心电图改变的情况,更应积极评估溶栓适应症。
2.发病时间:一般认为发病12小时内是溶栓的较好时机,对于发病12-24小时,仍有进行性缺血性胸痛和广泛ST段抬高的患者也可考虑溶栓。在病史方面,若患者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等,但此次发病符合上述心电图及症状表现,且无禁忌症时可考虑溶栓。
二、心肌梗死发生后溶栓的禁忌症
1.既往出血倾向
颅内出血史:无论是近期还是既往有颅内出血病史的患者,溶栓后发生颅内出血的风险极高,因为溶栓药物会促进血液凝固,而颅内出血一旦发生后果严重,所以此类患者绝对禁忌溶栓。
消化道等其他部位活动性出血:如近期有消化道大出血等情况,溶栓可能导致出血进一步加重,所以是溶栓禁忌症。在生活方式中,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可能增加消化道出血风险的人群,若发生心肌梗死需谨慎评估溶栓禁忌症。
2.严重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因为高血压患者溶栓后可能导致脑血管意外等严重并发症,所以此类患者禁忌溶栓。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平时应严格控制血压,当发生心肌梗死时,需先将血压控制到相对安全范围再评估是否溶栓,若不能有效控制则属于禁忌症范畴。
3.近期大手术或外伤史:近期(2-4周)有过大手术、外伤史等,溶栓后可能导致手术或外伤部位出血难以控制,所以是溶栓禁忌症。例如近期刚做过腹部手术的患者,发生心肌梗死时就不能进行溶栓治疗。
4.妊娠:妊娠女性溶栓可能对胎儿造成严重影响,同时也可能导致孕妇自身出血等风险增加,所以妊娠女性禁忌溶栓。
三、溶栓治疗的注意事项
1.特殊人群
老年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减退,溶栓后出血等并发症风险相对较高。在评估适应症时要更谨慎,需仔细检查有无禁忌症,如是否有隐匿性出血等情况。同时,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意识等变化,因为老年人对病情变化的耐受性较差。
女性:女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时,需考虑其生理特点,如妊娠相关情况已提及禁忌,对于非妊娠女性,在评估禁忌症时要关注其是否有月经过多等可能增加出血风险的情况,用药过程中要更关注出血迹象。
儿童:儿童心肌梗死非常罕见,一般不考虑溶栓治疗,因为儿童的凝血机制、器官发育等与成人不同,溶栓药物的风险远高于获益,优先考虑其他更适合儿童的治疗方法,如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但需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2.溶栓后监测
出血监测:密切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瘀斑,有无咯血、血尿、黑便等情况。因为溶栓药物可能导致全身各个部位的出血,及时发现出血迹象并处理非常重要。
再灌注相关监测:观察胸痛症状是否缓解,ST段是否回落等,以评估溶栓是否成功。若胸痛不缓解或ST段持续抬高,可能需要考虑进一步的治疗措施,如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