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腔隙性脑梗塞是脑梗塞特殊类型,由高血压、动脉硬化致脑深部微小动脉闭塞引发,有血管和血液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多样,诊断靠影像学检查,治疗针对基础病,预防要控基础病、健康生活、定期体检,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发病机制
血管因素:高血压是导致多腔隙性脑梗塞的重要危险因素。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内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甚至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波动时,微动脉瘤容易破裂出血;而血管壁病变使得血管腔狭窄,进而导致深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形成腔隙性病灶。此外,动脉硬化也会使血管壁增厚、弹性减退,管腔狭窄,影响脑的血液供应。
血液因素:血液成分的改变也可能参与发病。例如,高脂血症时,血脂升高会使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增加了血栓形成的风险,易导致脑部小血管闭塞。
临床表现
一般症状: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头痛、呕吐等全脑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仅有轻微的神经功能缺损表现,如轻度的肢体无力、感觉减退、言语不利等。这些症状往往容易被忽视,因为症状相对较轻,不像大面积脑梗塞那样突然出现严重的偏瘫、意识障碍等。
不同部位的表现
纯运动性轻偏瘫:最常见的类型,表现为一侧面部和上下肢无力,不伴有感觉障碍、视觉障碍及言语障碍等。例如,患者可能感觉一侧手臂抬起费力,走路时一侧下肢无力拖曳。
纯感觉性卒中:表现为一侧身体的感觉异常,如麻木、刺痛、烧灼感等,但没有运动障碍及其他神经系统缺损症状。
共济失调性轻偏瘫:表现为病变对侧的轻偏瘫伴有共济失调,以下肢为重,可有构音障碍。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头颅CT: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发现脑内深部的小低密度病灶,边界清楚,直径多在10-15毫米左右。但早期(24小时内)可能显示不清晰,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动态观察。
头颅MRI:对腔隙性脑梗塞的检出比CT敏感,尤其是在发病早期,能够更早发现脑内的缺血病灶,可发现直径小于5毫米的病灶,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的部位、范围和数量。
治疗与预防
治疗:主要是针对基础疾病进行治疗,如控制高血压,一般将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但对于老年人等特殊人群需谨慎,避免血压降得过低影响脑灌注;控制高脂血症,可使用他汀类药物等。同时,可使用改善脑循环、营养神经的药物等。
预防
控制基础疾病:高血压患者应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定期监测血压,使血压稳定在合适范围;高脂血症患者要注意调整饮食,必要时使用降脂药物,将血脂控制在正常水平。
健康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减少钠盐、脂肪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每周坚持一定的运动时间,可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戒烟限酒有助于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
定期体检:老年人等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头颅影像学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脑内的微小病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退变,发生多腔隙性脑梗塞的风险较高。在治疗基础疾病时要更加谨慎,例如降压治疗时,要缓慢降压,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因为老年人脑灌注调节功能较差,过快降压可能导致脑缺血加重。同时,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在康复过程中要注意加强护理,防止跌倒等并发症的发生。
高血压患者:本身有高血压病史的人群是多腔隙性脑梗塞的高危人群,除了严格控制血压外,要注意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剧烈波动导致血压骤升,诱发脑梗塞。在日常生活中要严格遵循医嘱服药,不得擅自增减药量或停药。
高脂血症患者:高脂血症患者要注意饮食的长期管理,避免食用过多高脂、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同时,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复查血脂,根据血脂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