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脑炎包括流行性乙型脑炎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脑由乙脑病毒经蚊媒传播夏秋季多发侵犯中枢神经儿童青少年为主有相应表现,流脑由脑膜炎奈瑟菌经飞沫传播冬春季高发累及脑脊髓膜有相关表现,乙脑病因是病毒经蚊叮咬血行入脑传播途径是蚊咬猪是传染源,流脑病因是细菌感染经飞沫传播,乙脑初期有发热等极期有高热等恢复期有后遗症,流脑前驱期有上感症状败血症期有高热瘀斑脑膜炎期有脑膜刺激征等,乙脑靠流调等及实验室检查确诊,流脑靠流调等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乙脑对症支持治疗无特效抗病毒药,流脑早期用抗生素并对症,儿童是易感人群需监测等,老年人易重需监测,基础病史人群需个体化治疗。
一、定义与分类
流行性脑炎是由病毒或细菌等病原体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常见类型包括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
由乙型脑炎病毒所致,经蚊媒传播,多流行于夏秋季,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患者多为儿童及青少年,临床表现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等为特征,重症患者可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冬春季高发,主要累及脑脊髓膜,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脑实质损害等。
二、病因与传播途径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
1.病因:乙型脑炎病毒为嗜神经病毒,通过蚊叮咬进入人体,经血行播散侵入中枢神经系统。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三带喙库蚊等蚊虫叮咬传播,猪是主要的传染源和中间宿主。
(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病因:脑膜炎奈瑟菌(脑膜炎球菌)感染,该菌为革兰阴性菌,可产生内毒素导致发病。
2.传播途径:主要经呼吸道飞沫直接传播,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发病率相对较高。
三、临床表现
(一)流行性乙型脑炎
初期表现为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极期可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40℃以上)、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惊厥或抽搐、呼吸衰竭等,恢复期可能有低热、多汗、失语、瘫痪等后遗症表现。
(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前驱期可出现低热、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败血症期表现为高热、寒战,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脑膜炎期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脑实质损害等。
四、诊断与治疗原则
(一)诊断
1.流行性乙型脑炎:依据流行病学资料(夏秋季、蚊虫叮咬史等)、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如脑脊液检查示压力增高、细胞数增多等,血清学检测乙脑病毒抗体阳性等)确诊。
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如皮肤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等)及实验室检查(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细菌学检查发现脑膜炎奈瑟菌等)确诊。
(二)治疗原则
1.流行性乙型脑炎:采取对症支持治疗,如降温、止惊、降低颅内压等,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主要以综合对症治疗为主。
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早期应用敏感抗生素(如青霉素等)抗感染治疗,同时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如抗休克、降颅压等。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是乙脑和流脑的易感人群,因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后病情进展可能较快,需密切监测体温、意识等变化,及时就医,且应避免蚊虫叮咬,按计划接种乙脑疫苗等预防措施。
(二)老年人
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流行性脑炎后病情可能较重,易出现并发症,需加强病情监测,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积极防治可能出现的呼吸衰竭、休克等并发症。
(三)有基础病史人群
有神经系统基础病史或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感染流行性脑炎后,病情可能更复杂,需在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基础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