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炎的诊断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病史采集需关注发病情况(年龄、性别、生活方式、既往病史)和主要症状(腹泻、腹痛);体格检查包括生命体征测量和腹部检查;实验室检查有血常规、粪便常规及病原体检测;影像学检查在特殊情况时进行,如怀疑肠梗阻用腹部X线,排除其他病变用腹部超声。
一、病史采集
1.发病情况
年龄因素:不同年龄段急性肠炎的常见病因有所不同,儿童急性肠炎多与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等)、饮食不洁有关;成人则可能因细菌感染(如沙门菌、大肠杆菌等)、食用刺激性食物等引发。例如,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肠道容易受病毒侵袭导致急性肠炎。
性别差异:一般无明显性别特异性,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能有差异,如女性在月经期间身体抵抗力可能相对下降,若饮食不注意更易诱发急性肠炎。
生活方式:了解近期的饮食情况,是否食用了生冷、变质食物,是否有暴饮暴食,是否有不洁饮食史。比如近期有外出就餐史,食用了卫生状况不佳的食物,就增加了感染细菌或病毒引发急性肠炎的风险;长期饮酒、吸烟的人群,肠道黏膜可能受到损伤,也更容易出现肠道功能紊乱导致急性肠炎。
病史:询问既往是否有肠道疾病史,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若有这些基础疾病,在某些诱因下更易发生急性肠炎;是否有食物过敏史,食物过敏也可能引发肠道的过敏反应导致急性肠炎。
2.主要症状
腹泻:了解腹泻的频率,是每天几次,粪便的性状,是稀水样便、黏液便还是脓血便等。急性肠炎患者腹泻次数通常较多,粪便性状根据病因不同而有差异,细菌感染引起的可能会出现黏液脓血便。
腹痛:腹痛的部位、性质及程度,腹痛是阵发性还是持续性等。急性肠炎的腹痛多为脐周阵发性绞痛,疼痛程度因个体对疼痛的耐受程度和病情轻重而异。
二、体格检查
1.生命体征
测量体温,急性肠炎患者可能出现发热,体温升高程度与感染的严重程度相关,一般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可能相对较高;测量心率,若腹泻严重导致脱水,可能会出现心率加快;测量血压,严重脱水时可能出现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
2.腹部检查
腹部视诊:观察腹部有无隆起、胃肠型及蠕动波等。
腹部触诊:检查腹部有无压痛,压痛的部位,有无反跳痛及肌紧张等。急性肠炎时脐周可有轻压痛,一般无反跳痛和肌紧张,若出现反跳痛和肌紧张需考虑是否合并其他急腹症。
腹部叩诊:了解肝脾大小,有无移动性浊音等。
腹部听诊:听诊肠鸣音,急性肠炎时肠鸣音一般亢进。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肠炎,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常升高;病毒感染引起的,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偏低。例如,沙门菌感染导致的急性肠炎,血常规检查往往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2.粪便常规
外观:观察粪便的颜色、性状等,如前面提到的黏液脓血便等。
显微镜检查:查看有无白细胞、红细胞、寄生虫卵等。细菌感染时粪便中可见较多白细胞,有时可见红细胞;寄生虫感染引起的急性肠炎可发现相应的寄生虫卵。
3.粪便病原体检测
细菌培养:若怀疑细菌感染,可进行粪便细菌培养,明确致病菌,如培养出沙门菌、大肠杆菌等可确诊相应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肠炎。
病毒检测:对于病毒感染,可通过核酸检测等方法检测相关病毒,如轮状病毒核酸检测等,以明确是否为病毒感染导致的急性肠炎。
四、影像学检查
1.腹部X线检查
一般情况下急性肠炎不需要常规进行腹部X线检查,但在某些特殊情况,如怀疑有肠梗阻等并发症时,可进行腹部X线检查,观察肠道有无积气、扩张等情况。
2.腹部超声检查
腹部超声可了解肠道管壁情况、有无腹腔积液等,但对于急性肠炎的诊断不是主要的检查方法,主要用于排除其他腹部器质性病变,如胆囊炎、阑尾炎等与急性肠炎症状相似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