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伴糜烂是常见胃部疾病,由幽门螺杆菌感染、药物、不良生活方式、应激等致病因引发,有上腹部不适、消化不良、出血等临床表现,通过胃镜和幽门螺杆菌检测诊断,治疗需消除病因、保护胃黏膜、对症治疗,如幽门螺杆菌阳性用四联疗法根除,调整生活方式,用胃黏膜保护剂等对症处理。
一、定义
慢性胃炎伴糜烂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是在慢性胃炎的基础上,胃黏膜出现了糜烂的病变。胃黏膜的慢性炎症会导致胃黏膜的防御和修复机制失衡,进而出现糜烂灶。
二、病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是常见的导致慢性胃炎伴糜烂的病因。幽门螺杆菌凭借其螺旋形结构容易钻透胃黏膜的黏液层,进而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引发炎症和糜烂,全球约半数人群感染幽门螺杆菌,其中部分会发展为慢性胃炎伴糜烂。
2.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这类药物会抑制环氧合酶-1,减少胃黏膜保护性前列腺素的合成,破坏胃黏膜屏障,从而引起胃黏膜的炎症和糜烂。老年人由于常患有多种疾病,可能需要长期服用此类药物,相对更易发生。
3.不良生活方式
饮食不规律:长期暴饮暴食、喜食辛辣、油腻、过冷或过热的食物,会反复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的慢性损伤,引发炎症和糜烂。例如长期大量摄入辛辣食物的人群,胃黏膜经常受到刺激,患慢性胃炎伴糜烂的风险增加。
吸烟饮酒:吸烟时,烟雾中的有害物质会进入胃部,影响胃黏膜的血液循环和修复;酒精会直接损伤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长期大量饮酒者患慢性胃炎伴糜烂的概率明显高于不饮酒者。
4.应激因素:严重创伤、大手术、大面积烧伤、颅内病变等应激状态下,身体会分泌大量应激激素,影响胃黏膜的血液供应和黏液分泌,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胃黏膜的炎症和糜烂。比如严重创伤患者在应激状态下易出现胃黏膜的病变。
三、临床表现
1.上腹部不适:患者常出现上腹部隐痛、胀痛或烧灼感,疼痛无明显规律性,部分患者进食后症状可能加重或减轻。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略有差异,老年人症状可能不典型,表现为腹部的饱胀感等。
2.消化不良症状: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嗳气、反酸等消化不良表现。儿童患者若患有慢性胃炎伴糜烂,可能会出现食欲下降,影响生长发育,因为营养摄入不足。
3.出血表现:少数患者可能出现少量出血,表现为大便潜血阳性,严重时可出现呕血、黑便。老年人血管弹性差,出血后可能更易出现贫血等并发症。
四、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慢性胃炎伴糜烂的重要手段。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病变情况,看到胃黏膜的糜烂部位、范围等,还可以在胃镜下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明确病变的性质。
2.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血清学检测、胃镜下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等。检测幽门螺杆菌有助于明确病因,指导治疗。例如尿素呼气试验无创、简便,适用于大多数人群检测幽门螺杆菌。
五、治疗原则
1.消除病因
根除幽门螺杆菌:如果检测为幽门螺杆菌阳性,通常采用四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两种抗生素+铋剂)进行根除治疗,一般疗程为10-14天。不同年龄人群在用药时需考虑药物的耐受性等,儿童用药需严格按照体重等调整。
停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如果是药物引起,应在医生评估下停用或更换相关药物。
调整生活方式:患者需规律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戒烟限酒等。儿童患者家长要帮助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老年人要注意饮食的温和、易消化。
2.保护胃黏膜:可使用胃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等,铝碳酸镁可以中和胃酸,保护胃黏膜免受胃酸的进一步损伤。
3.对症治疗:对于有消化不良症状的患者,可使用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如多潘立酮等,但儿童使用需谨慎,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果出现出血等并发症,需进行相应的止血等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