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衰竭是心脏结构或功能异常致心排血量不足、有淤血及灌注不足表现的综合征,有呼吸困难等主要表现,对心血管、呼吸、肾脏、肝脏等系统有影响,预后差,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老年人心衰多有基础病、代偿差且症状不典型,儿童心衰多由先心病引起、表现不同,女性心衰与妊娠等有关,有基础病史人群需控制相关危险因素预防心衰加重。
呼吸困难:是左心衰竭最主要的症状,可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劳力性呼吸困难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因运动使回心血量增加,左心房压力升高,加重肺淤血。端坐呼吸是指患者为了减轻呼吸困难被迫采取端坐位或半卧位的状态。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多在夜间入睡后突然因憋气而惊醒,被迫坐起,轻者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后症状逐渐缓解,重者可伴有咳嗽、咳粉红色泡沫样痰等,称为心源性哮喘。
乏力、疲倦、运动耐量减低:是由于心排血量不足,器官、组织灌注不足及代偿性心率加快所致。
水肿:是右心衰竭的主要表现,体静脉压力升高使软组织出现水肿,表现为始于身体低垂部位的对称性凹陷性水肿,也可表现为胸腔积液,以双侧多见,常以右侧为甚,单侧者以右侧多见。
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是右心衰竭胃肠淤血所致。
心力衰竭对身体各系统的影响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长期心力衰竭可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进一步恶化,心肌重构不断加重。心脏为了维持泵血功能,会出现心肌肥厚、心室腔扩大等改变,但这种代偿是有限的,最终会导致心功能进行性减退。同时,心力衰竭时心率加快,心肌耗氧量增加,进一步加重心肌损伤。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肺淤血会导致肺部气体交换障碍,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呼吸衰竭。长期肺淤血还容易引发肺部感染,而肺部感染又会加重心力衰竭,形成恶性循环。
对肾脏的影响:心力衰竭时心排血量减少,肾灌注不足,可出现肾功能不全,表现为少尿、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同时,心力衰竭时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导致水钠潴留,进一步加重水肿和肾脏负担。
对肝脏的影响:右心衰竭时体循环淤血,肝脏长期淤血可导致肝大、肝功能损害,出现转氨酶升高等,长期可发展为心源性肝硬化。
心力衰竭的预后
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预后较差。据统计,5年生存率与恶性肿瘤相仿。影响心力衰竭预后的因素包括基础病因、病情严重程度等。例如,由冠心病引起的心力衰竭预后相对较差;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越高,预后越差。此外,是否规范治疗也对预后有重要影响,规范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不同人群心力衰竭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心力衰竭多有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等。老年人对心力衰竭的代偿能力较差,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在护理方面,要注意严格控制液体入量,密切观察患者的尿量、体重变化等。同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减慢,容易发生药物蓄积中毒。
儿童:儿童心力衰竭多由先天性心脏病引起。儿童心力衰竭的表现与成人有所不同,除了呼吸困难、水肿等表现外,还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喂养困难等。在护理时要特别注意保持患儿的呼吸道通畅,避免过度哭闹,减少心脏负担。同时,要密切观察患儿的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变化。
女性:女性心力衰竭的病因可能与妊娠、围生期心肌病等有关。女性在妊娠期间发生心力衰竭风险增加,需要密切监测心功能。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到女性的特殊生理情况,如药物对月经、生育等的影响。
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要严格控制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如血压、血脂、血糖等,预防心肌缺血复发导致心力衰竭加重。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要严格控制血压,规律服用降压药物,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引起心力衰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