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受多种因素影响,人与人之间可通过口口、粪口传播,生活方式中饮食不规律、食用不洁食物易致感染,儿童因免疫未熟、成年人因免疫衰退易感染,胃部基础疾病者幽门螺杆菌更易定植。
一、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1.口口传播
幽门螺杆菌可通过唾液传播。例如,共用餐具、水杯等可能导致幽门螺杆菌在人与人之间传播。在家庭生活中,如果家庭成员中有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其他成员共用餐具时,就容易被感染。儿童由于免疫功能相对较弱,且在家庭中与长辈接触频繁,若长辈感染幽门螺杆菌且不注意分餐等情况,儿童感染风险较高。成年人中,在集体生活环境,如学校宿舍等,若有成员感染,也可能通过口口传播导致他人感染。
密切接触传播,如接吻等亲密行为也可能传播幽门螺杆菌。对于有亲密关系的成年人之间,若一方感染,通过接吻等密切接触可能将幽门螺杆菌传染给另一方。而对于儿童,若与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家人有过于亲密的接触行为,也存在感染风险,但相对成年人几率可能稍低。
2.粪口传播
幽门螺杆菌可随粪便排出体外,如果粪便污染了水源或食物,健康人接触后可能被感染。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水源被污染后,居民饮用就可能感染幽门螺杆菌。对于儿童来说,如果生活在卫生条件不佳的环境中,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饮用被污染的水,更容易受到粪口传播的影响。成年人中,若不注意饮食卫生,食用了被幽门螺杆菌污染的食物,也会通过粪口传播途径感染。
二、生活方式因素
1.饮食不规律
长期饮食不规律会影响胃黏膜的正常修复和保护功能。例如,经常不吃早餐,会使胃酸分泌没有食物中和,胃酸直接刺激胃黏膜,长期下来可能破坏胃黏膜屏障,增加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易感性。对于儿童,如果养成了不吃早餐的不良习惯,会影响其胃肠道的正常发育和胃黏膜的保护机制,更容易受到幽门螺杆菌的侵袭。成年人长期饮食不规律,如暴饮暴食、饥一顿饱一顿等,也会削弱胃黏膜的防御功能,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创造条件。
2.食用不洁食物
食用被幽门螺杆菌污染的食物是感染的重要途径。比如食用了未煮熟的含有幽门螺杆菌的肉类、蔬菜等。在一些路边摊购买的不洁食物,很可能存在幽门螺杆菌污染。儿童由于对食物的选择和判断能力较弱,更容易误食不洁食物而感染幽门螺杆菌。成年人如果经常在外就餐,食用卫生状况不佳的食物,也增加了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风险。
三、个体免疫因素
1.儿童免疫特点
儿童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相对于成年人来说,对幽门螺杆菌的抵抗力较弱。儿童的胃黏膜屏障功能相对不完善,胃酸分泌量也不如成年人充足,胃酸对幽门螺杆菌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弱。所以儿童更容易感染幽门螺杆菌,而且感染后可能更容易出现相关的胃肠道症状,如腹痛、呕吐等。例如,一些低龄儿童在幼儿园集体生活中,由于免疫系统不完善,若有同伴感染幽门螺杆菌,就较易被传染。
2.成年人免疫衰退影响
随着年龄增长,成年人的免疫功能会逐渐衰退。中老年人的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对幽门螺杆菌的清除能力减弱。例如,老年人胃黏膜的萎缩性变化较为常见,胃黏膜的防御和修复能力降低,更容易感染幽门螺杆菌。而且感染后,老年人发生严重胃肠道疾病的风险相对较高,如胃溃疡、胃癌等的发病几率可能增加。
四、其他因素
1.胃部基础疾病影响
本身患有胃部基础疾病的人群,如胃溃疡、慢性胃炎等患者,胃黏膜已经存在损伤,幽门螺杆菌更容易在受损的胃黏膜上定植。例如,胃溃疡患者的胃黏膜有溃疡病灶,幽门螺杆菌容易在溃疡部位生存繁殖,从而导致幽门螺杆菌阳性的几率增加。对于这类患者,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人,都需要更加注意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情况,因为基础疾病会影响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和病情的发展。儿童如果患有先天性胃部发育异常等基础疾病,也会增加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风险,并且可能影响疾病的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