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未使用降压药时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分原发和继发,多数起病隐匿,可致重要脏器损害,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低血压是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分生理和病理,生理性多无症状,病理性有相应症状,治疗针对原发病及对症支持,生活方式上需注意相关方面,两者在多方面有明显区别,识别处理需考虑各因素。
低血压:一般认为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即为低血压。低血压也可分为生理性低血压和病理性低血压。生理性低血压常见于部分健康人群,其血压测量值已达到低血压标准,但无任何自觉症状,经长期随访,除血压偏低外,人体各系统器官无缺血和缺氧等异常,也不影响寿命;病理性低血压可见于大出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感染、过敏、恶性肿瘤等疾病,也可由体质瘦弱的老人、儿童等人群出现。
临床表现
高血压:多数高血压患者起病隐匿,病情发展缓慢,可能长时间无症状,仅在测量血压时发现。部分患者可出现头痛、头晕、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症状,呈轻度持续性,多数症状可自行缓解,在紧张或劳累后加重。当高血压达到急重症时,可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心悸、眩晕等症状,严重时会发生神志不清、抽搐等。长期高血压还会导致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如引起冠心病、心力衰竭、脑梗死、肾功能衰竭等并发症。不同年龄段的高血压患者表现可能有差异,老年人高血压往往收缩压升高明显,脉压差增大,更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等情况;儿童及青少年高血压多为继发性高血压,可能因肾脏疾病等引起,需关注生长发育情况对血压的影响。
低血压:生理性低血压一般无明显症状。病理性低血压轻者可出现精神疲惫、头晕、头痛、失眠、视力模糊、怕冷、四肢酸软等症状;重者会出现直立性低血压,即从卧位或坐位突然站起时,出现头晕、视力模糊、心悸甚至晕厥等症状,还可能伴有其他相应原发病的表现,如大出血引起的低血压会有面色苍白、四肢湿冷等表现;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的低血压会有心前区疼痛等心肌缺血的表现。对于老年人,低血压可能增加跌倒、骨折等风险,因为直立性低血压容易导致头晕摔倒;儿童低血压需注意是否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和学习能力等。
治疗与管理
高血压:治疗原则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适用于所有高血压患者,如减轻体重,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2;减少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量不超过6g;补充钾盐,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减少脂肪摄入;戒烟限酒;增加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等。药物治疗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不同年龄、性别、合并症的高血压患者用药选择有所不同,例如老年高血压患者常需考虑降压平稳、不良反应少等因素;女性高血压患者在某些特殊时期如孕期等用药需格外谨慎,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等。
低血压:生理性低血压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只需定期随访观察。病理性低血压则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同时采取相应的对症支持措施。如对于因大出血引起的低血压,需积极止血、补充血容量;对于由感染引起的低血压,需进行抗感染治疗并补充液体等。在生活方式方面,低血压患者要注意合理饮食,加强营养,多饮水,以增加血容量;适当运动,可改善心肺功能,提升血压,但要避免突然的体位变化;对于老年人,要注意避免长时间站立,起床或改变体位时动作要缓慢,防止发生直立性低血压导致跌倒。
总之,高血压和低血压在定义、诊断标准、临床表现、治疗与管理等方面均有明显区别,了解这些区别对于准确识别和处理血压异常情况非常重要,不同人群的血压异常情况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进行针对性的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