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炎不具传染性,其致病因素有免疫、遗传及其他如高血压、高血糖、肾毒性物质接触等因素,临床表现有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等,诊断需结合多方面,患者要定期复诊,注意休息、合理饮食、避免感染,儿童和老年患者有各自防治注意要点。
慢性肾炎的相关致病因素
免疫因素:多数慢性肾炎的发病与免疫炎症反应有关,自身免疫功能紊乱导致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肾小球,引发炎症损伤,进而影响肾脏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例如,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会并发慢性肾炎,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可累及肾脏,导致肾小球病变。
遗传因素:部分慢性肾炎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某些基因的突变或遗传缺陷可能使个体更容易患上慢性肾炎。比如,在一些家族性肾炎病例中,可以发现特定的基因突变与家族性慢性肾炎的发生相关。不过,遗传因素并不是唯一的致病因素,往往需要在环境等其他因素的触发下才会发病。
其他因素:一些慢性肾炎的发生可能与长期的高血压有关,高血压会增加肾小球内的压力,导致肾小球损伤;长期高血糖也是糖尿病肾病(属于慢性肾炎的一种继发情况)的重要致病因素,高血糖状态下,肾脏的微血管发生病变,影响肾脏的滤过和重吸收功能;此外,长期接触某些肾毒性物质,如重金属(铅、汞等)、某些药物(如含马兜铃酸的中药、某些抗生素等),也可能损伤肾脏,诱发慢性肾炎。
慢性肾炎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临床表现:慢性肾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有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等。蛋白尿表现为尿液中泡沫增多且不易消散;血尿可表现为肉眼血尿(尿液呈洗肉水样)或镜下血尿(需通过显微镜观察尿液发现红细胞增多);水肿多从眼睑、颜面开始,逐渐蔓延至全身;高血压则是慢性肾炎常见的伴随症状,部分患者以高血压为首发症状就诊。不同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可能不同,一些患者可能症状较轻,仅在体检时发现尿常规异常,而一些患者可能病情进展较快,出现肾功能减退等严重表现。
诊断:诊断慢性肾炎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是否有感染病史、自身免疫性疾病史等;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观察有无水肿、高血压等体征;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尿常规(检测蛋白尿、血尿等)、肾功能检查(如血肌酐、尿素氮等,评估肾脏的滤过功能)、自身抗体检测(排查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因素)等。必要时还可能进行肾穿刺活检,通过病理检查明确肾脏病变的类型和程度,从而明确慢性肾炎的诊断。
慢性肾炎的防治注意事项
患者方面:对于慢性肾炎患者,需要注意定期复诊,监测尿常规、肾功能、血压等指标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在生活方式方面,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合理饮食,遵循低盐、优质低蛋白饮食原则,控制盐分摄入(每日盐摄入量一般建议<6克,合并水肿或高血压时需进一步限制),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鸡蛋、牛奶等),避免加重肾脏负担;避免感染,因为感染可能会诱发慢性肾炎的急性发作或使病情加重,所以要注意保暖,预防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一旦发生感染要及时就医治疗。
特殊人群:
儿童患者:儿童患慢性肾炎时,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更加关注生长发育情况。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评估肾功能和生长指标。在饮食上要保证营养均衡,同时严格控制盐分和蛋白质的摄入,且由于儿童的依从性相对较差,家长需要密切配合,监督儿童的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
老年患者:老年慢性肾炎患者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在治疗时要更加谨慎,用药需要考虑药物对肾脏和其他器官的影响,密切监测肾功能和其他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生活中要注意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定期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进行温和的运动(如散步等),但要避免过度运动加重身体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