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性心动过速与室上性心动过速在心电图表现、临床症状及诱因、病史方面存在差异,可通过综合这些方面准确区分,以制定合适诊疗方案,室性心动过速QRS波群宽大畸形、常见房室分离等,症状重、多有器质性心脏病病史;室上性心动过速QRS波群一般正常、P波异常,症状相对耐受、部分无器质性心脏病史。
一、心电图表现差异
室性心动过速
QRS波群:形态多宽大畸形,时限通常>0.12秒,这是因为室性心动过速起源于心室,心室肌除极顺序异常导致。
房室分离:常见房室分离现象,即P波与QRS波群无固定关系,心房独立活动,心室由异位起搏点控制。例如在部分患者心电图上可清晰看到P波频率与QRS波群频率不同,P波频率较慢或较快,与QRS波群无对应关系。
心室夺获与室性融合波:有时可出现心室夺获(窄QRS波群提前出现,其前有相关P波,部分心室被窦性激动夺获)和室性融合波(QRS波群形态介于窦性与异位心室搏动之间),这是室性心动过速的特征性表现之一。
室上性心动过速
QRS波群:一般QRS波群形态正常,时限<0.12秒,因为其起源于心房或房室交界区,除极顺序相对正常。
P波特点:P波形态异常,常为逆行P波(Ⅱ、Ⅲ、aVF导联倒置),而且P波往往埋藏在QRS波群内或位于其终末部分,不易辨认。例如在一些心电图记录中,P波与QRS波群关系密切,P波紧跟在QRS波群之后或之前,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
二、临床症状及诱因差异
室性心动过速
症状表现:患者可出现心悸、胸闷、头晕、黑矇,严重时可发生晕厥、休克甚至猝死。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基础的患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时症状可能更明显且危急。例如有冠心病史的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时可能同时伴有胸痛等心肌缺血相关症状加重。
诱因:常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如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病、心力衰竭、二尖瓣脱垂等,也可由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镁血症)、药物中毒(如三环类抗抑郁药中毒)、严重缺氧等因素诱发。不同年龄层患者诱因可能有所不同,年轻人可能因先天性心脏病、离子通道病等原因引发室性心动过速,而老年人多与冠心病等退行性病变相关。
室上性心动过速
症状表现:患者主要表现为突发突止的心悸,症状相对室性心动过速可能较耐受,但持续时间较长时也可出现头晕、乏力等不适,一般不会立即危及生命,但长期反复发作也会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例如年轻患者突发室上性心动过速时,短时间内心悸明显,但经休息或刺激迷走神经等方法可能终止发作。
诱因:可由情绪激动、剧烈运动、饮酒、咖啡等诱发,也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即特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不同年龄阶段诱因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因感染等引起,成年人则可能与生活方式因素关系更密切。
三、病史方面差异
室性心动过速
既往病史:患者多有器质性心脏病病史,如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心肌病病史等。例如有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再次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的风险相对较高。不同年龄患者既往病史特点不同,儿童室性心动过速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等相关,成人则多与后天获得性心脏病有关。
室上性心动过速
既往病史:部分患者既往可能有类似发作史,也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例如一些年轻患者反复出现突发突止的心悸,多次心电图检查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证据,多考虑为特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不同年龄患者病史特点不同,儿童室上性心动过速可能与先天性房室结双径路等先天性因素有关,成人特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相对多见。
总之,通过心电图表现、临床症状及诱因、病史等多方面的综合鉴别,可准确区分室性心动过速与室上性心动过速,这对于后续的治疗决策至关重要。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患者在鉴别时需全面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以制定合适的诊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