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包括遗传、环境(饮食、吸烟)、免疫因素;症状有消化系统症状(腹泻、腹痛、腹胀等)、全身症状(发热、营养不良)、肠外表现(皮肤、关节、眼部症状)。
一、病因
(一)遗传因素
溃疡性结肠炎具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研究表明,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与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相关。例如,一些涉及免疫调节、肠道屏障功能等方面的基因,在有家族病史的人群中,患病风险相对较高。不同种族间的发病率差异也提示了遗传因素的作用,白种人患溃疡性结肠炎的概率相对较高,且有家族聚集现象。
(二)环境因素
1.饮食方面:高脂、高蛋白饮食可能增加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风险。有研究发现,长期摄入过多的红肉、加工肉类等,会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和代谢,影响肠道免疫功能,从而诱发肠道炎症。而缺乏膳食纤维的饮食结构也可能导致肠道蠕动减慢,肠道内环境改变,增加患病几率。
2.吸烟:吸烟是溃疡性结肠炎的一个重要环境危险因素。吸烟者患溃疡性结肠炎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且吸烟会影响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吸烟可能通过影响肠道免疫反应、改变肠道菌群以及增加氧化应激等多种机制,促进肠道炎症的发生和发展。
(三)免疫因素
肠道免疫系统失衡在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中起关键作用。正常情况下,肠道免疫系统对共生菌等保持耐受,但在易感个体中,免疫系统被异常激活。肠道黏膜中的免疫细胞,如T细胞、巨噬细胞等被过度活化,释放大量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等,导致肠道黏膜持续炎症、溃疡形成等病理改变。例如,Th1和Th17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在溃疡性结肠炎肠道炎症中发挥重要作用,它们分泌的细胞因子会加重肠道的炎症损伤。
二、症状
(一)消化系统症状
1.腹泻:是溃疡性结肠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腹泻程度轻重不一,轻者每日排便2-3次,重者可达每日10余次。粪便多为黏液脓血便,这是由于肠道炎症导致黏膜糜烂、溃疡,黏液分泌增加以及出血所致。例如,炎症累及结肠黏膜时,肠道黏膜的完整性被破坏,血液、黏液与粪便混合排出,形成典型的黏液脓血便。
2.腹痛:多有轻至中度腹痛,常为左下腹或下腹的阵痛,亦可涉及全腹。有疼痛-便意-缓解的规律,即排便前疼痛加剧,排便后疼痛缓解。这是因为排便时肠道蠕动刺激炎症部位引起疼痛,排便后肠道蠕动暂时缓解,疼痛随之减轻。
3.其他消化系统症状:还可能出现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腹胀与肠道炎症导致的肠道蠕动功能紊乱有关,食欲不振和恶心、呕吐则可能是由于全身炎症反应以及肠道消化吸收功能受到影响所致。
(二)全身症状
1.发热:病情活动期常有低热,中度或高热少见。发热是由于肠道炎症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体内炎性介质释放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
2.营养不良:长期腹泻、腹痛等症状会影响患者的营养摄入和吸收,导致患者出现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等营养不良表现。儿童患者还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因为营养不足影响了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过程。例如,长期的慢性炎症消耗机体能量,且肠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障碍,使得儿童患者身高、体重增长缓慢,智力发育也可能受到一定影响。
(三)肠外表现
1.皮肤表现:可有结节性红斑、坏疽性脓皮病等。结节性红斑多见于下肢,表现为红色疼痛性结节;坏疽性脓皮病则可出现皮肤溃疡、坏死等改变。这些皮肤表现与肠道炎症的免疫相关性有关,是肠道炎症在皮肤的一种外在体现。
2.关节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外周关节炎,以大关节受累为主,如膝关节、踝关节等,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关节症状的发生可能与肠道炎症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波及关节有关。
3.眼部表现:可出现前葡萄膜炎、巩膜炎等眼部炎症性疾病,表现为眼部疼痛、红肿、视力下降等。这也是肠道炎症通过免疫途径影响眼部组织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