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约占90%以上,病因未完全明确,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需综合管理;继发性高血压约占5%-10%,由确定疾病或病因引起,包括肾实质性、肾血管性、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等,不同病因有相应治疗及监测要点。
一、原发性高血压(本质性高血压或特发性高血压)
1.定义及特点:约占高血压患者的90%以上,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如高盐饮食、精神应激、吸烟、肥胖等)。遗传因素方面,研究表明原发性高血压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如果父母均患有高血压,子女患高血压的概率会显著增加。环境因素中,高盐饮食会使体内钠水潴留,导致血容量增加,从而升高血压;长期精神应激会使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引起血压升高。这种类型的高血压需要综合管理,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可能的药物治疗。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更应注重早期的生活方式调整,如保持健康的体重(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2)、低盐饮食(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5g)、适量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对于肥胖的高血压患者,减轻体重有助于降低血压。
二、继发性高血压
1.定义及特点:由某些确定的疾病或病因引起的血压升高,约占高血压患者的5%~10%。常见的病因有:
肾实质性高血压:是最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病因,如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等肾脏疾病。肾脏疾病会导致肾实质损害,引起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等,从而使血压升高。对于患有肾脏疾病的患者,如肾小球肾炎患者,除了控制血压外,还需要针对肾脏疾病本身进行治疗,如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具体治疗需根据病情而定),同时要密切监测肾功能,因为肾脏疾病本身可能会逐渐进展,影响血压的控制和患者的预后。
肾血管性高血压:主要是由于单侧或双侧肾动脉主干或分支狭窄引起的高血压。肾动脉狭窄会导致肾脏缺血,刺激RAAS系统,使血压升高。常见的病因有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性发育不良等。对于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需要评估肾动脉狭窄的程度,可采用血管成形术、支架置入术或外科手术等方法来重建肾动脉血流,从而降低血压。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监测血压的变化以及肾功能的情况,因为肾动脉狭窄纠正后,肾脏血流恢复,可能会出现肾功能的一过性改变。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是由于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的醛固酮,导致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加和血钾降低,进而引起血压升高。患者常表现为高血压伴低血钾。对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需要进行醛固酮-肾素比值等检查来明确诊断,然后根据病情可采用手术治疗(如肾上腺腺瘤切除术)或药物治疗(如螺内酯等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手术治疗适用于肾上腺腺瘤患者,而对于特发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等情况可能需要长期药物治疗。
嗜铬细胞瘤:是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或其他部位嗜铬组织的肿瘤,持续或间断地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引起血压急剧升高。患者血压波动较大,可表现为阵发性高血压发作,伴有头痛、心悸、多汗等症状。对于嗜铬细胞瘤患者,一旦确诊应尽早进行手术切除肿瘤。在手术前需要使用α受体阻滞剂等药物进行降压准备,以避免手术过程中出现严重的血压波动。由于嗜铬细胞瘤的症状较为典型,对于有可疑症状的患者应及时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皮质醇增多症:又称库欣综合征,是由于肾上腺皮质分泌过多的皮质醇,引起一系列代谢紊乱,导致血压升高。患者常伴有向心性肥胖、满月脸、多血质外貌等表现。对于皮质醇增多症患者,需要根据病因进行相应治疗,如垂体瘤引起的可采用手术、放疗或药物治疗,肾上腺肿瘤引起的则需要手术切除肿瘤等。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血压、皮质醇水平等指标的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