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心肌梗死发作需立即采取自救措施,包括停止活动休息、呼叫急救;现场专业人员会进行心电监护、吸氧、建立静脉通路等处理;入院后药物治疗有硝酸酯类、抗血小板、抗凝、β受体阻滞剂等,还可进行再灌注治疗如溶栓或介入;特殊人群如老年、女性及有基础病史患者有相应注意事项,需密切监测、谨慎用药及加强心理等方面关注。
一、立即采取自救措施
1.停止活动并休息:患者应立即停止任何体力活动,就地休息,采取舒适的体位,如半卧位或坐位,以减少心脏负担。因为夜间发作时身体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但心肌梗死仍会导致心脏需氧增加,休息可降低心肌耗氧量。
2.呼叫急救:尽快拨打急救电话,如中国的120,向急救中心说明自己的症状(胸痛、胸闷等疑似心肌梗死的表现)和所处位置,以便及时获得专业医疗救援。
二、现场急救处理(若有专业人员到达)
1.心电监护:专业人员会立即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密切监测心率、心律、血压等生命体征,以便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等危险情况并进行处理。
2.吸氧:给予患者吸氧,一般通过鼻导管或面罩吸氧,以提高血氧饱和度,改善心肌缺氧状况。夜间环境相对安静,患者可能因恐惧等情绪导致呼吸浅快,吸氧可缓解因缺氧引起的不适。
3.建立静脉通路:建立静脉通道,为后续可能的药物治疗提供途径。
三、入院后的进一步治疗
1.药物治疗
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缓解心绞痛症状。通过扩张外周血管,减少静脉回流,降低心脏前负荷,从而降低心肌耗氧量。
抗血小板药物:常用药物如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进一步加重血管堵塞。夜间发作时,血液可能处于相对高凝状态,抗血小板药物能有效预防血栓发展。
抗凝药物: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可能会使用低分子肝素等抗凝药物,进一步防止血栓扩展。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可降低心率、血压和心肌收缩力,减少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区的氧供需平衡。但对于有严重心动过缓、低血压等情况的患者需谨慎使用。
2.再灌注治疗
溶栓治疗:如果患者就诊及时,在发病12小时内,无溶栓禁忌证时,可考虑溶栓治疗,通过使用溶栓药物溶解冠状动脉内的血栓,使血管再通。但溶栓治疗有一定的出血风险,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介入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更有效的再灌注治疗方法。如果医院具备条件,应尽快为适合的患者行PCI术,通过球囊扩张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并可根据情况放置支架,恢复冠状动脉血流。对于夜间发作的患者,若能及时转运至有PCI条件的医院,应优先考虑介入治疗,以尽快恢复心肌灌注,减少心肌坏死范围。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在治疗过程中需更加密切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和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例如,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要注意血糖的监测和控制,因为高血糖可能加重心肌梗死的病情,而低血糖又可能因急救过程中的用药等情况发生。同时,老年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较差,在使用各种药物时需谨慎调整剂量。
2.女性患者:女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夜间发作时可能更容易被忽视或误诊。在治疗过程中,除了常规的心肌梗死治疗措施外,要关注女性患者可能存在的雌激素水平等因素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此外,女性患者在心理状态上可能相对更敏感,夜间发病时的恐惧等情绪可能更明显,需要加强心理安抚和支持。
3.有基础病史患者:对于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冠心病病史等的患者,夜间发作时要考虑病情复发或加重的可能。在治疗中要参考既往的治疗方案和用药情况,避免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同时,这类患者往往需要长期的二级预防治疗,在本次发作治疗后要继续规范进行二级预防,如长期服用抗血小板、他汀类药物等,以降低再次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