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肾病综合征血尿因肾小球滤过膜受损致红细胞通过引发,原发性和继发性肾病综合征有不同特点,临床表现有镜下和肉眼血尿,通过尿常规等检查诊断,治疗用激素等改善血尿,预后与病理等相关,儿童治疗需考虑生长发育等并加强护理。
一、儿童肾病综合征血尿的发生机制
儿童肾病综合征时,肾小球滤过膜受损,电荷屏障和机械屏障功能障碍,原本不能或很少通过滤过膜的红细胞等有形成分得以通过,从而导致血尿。例如,大量蛋白尿使得肾小球内高压、高灌注、高滤过状态,进一步加重肾小球损伤,引发血尿相关改变。
二、常见病因相关情况
(一)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相关血尿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微小病变型肾病相对较少出现肉眼血尿,多为镜下血尿;而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等病理类型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更易伴有血尿表现。这与不同病理类型导致的肾小球损伤程度和部位差异有关,比如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会累及肾小球系膜区及毛细血管袢,更易破坏滤过膜结构引发血尿。
(二)继发性肾病综合征相关血尿
如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导致的肾病综合征,患儿多有明确的过敏诱因,除了肾病综合征的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等表现外,往往伴有皮肤紫癜、关节痛、腹痛等症状,同时存在血尿情况,这是因为过敏性紫癜累及肾脏时,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导致肾小球损伤出现血尿;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导致的肾病综合征,患儿有乙肝病毒感染相关表现,同时出现血尿等肾脏受损表现,是乙肝病毒相关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引起滤过膜损伤致血尿。
三、临床表现特点
(一)镜下血尿
多数患儿表现为镜下血尿,即通过尿常规检查发现尿中红细胞增多,需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红细胞。这种情况往往容易被忽视,多在常规体检或因其他不适检查尿常规时发现。
(二)肉眼血尿
部分患儿可能出现肉眼血尿,尿液外观呈洗肉水样、浓茶色等。肉眼血尿的出现可能与感染、剧烈运动等诱因有关,感染可加重肾小球炎症损伤,导致血尿加重呈现肉眼可见状态。
四、诊断相关要点
(一)尿常规检查
是初步筛查血尿的重要手段,可明确尿中红细胞数量、形态等情况。若尿中红细胞以畸形红细胞为主,多提示肾小球源性血尿,符合肾病综合征时肾小球滤过膜损伤导致血尿的特点。
(二)24小时尿蛋白定量
评估肾病综合征的严重程度,同时结合肾功能、补体、自身抗体等相关检查,以明确肾病综合征的病因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进而综合判断血尿与肾病综合征的关系及病情整体情况。例如,继发性肾病综合征需要排查相应的继发因素相关指标。
五、治疗原则及对血尿的影响
(一)针对肾病综合征的治疗
主要采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通过抑制免疫炎症反应,减轻肾小球炎症损伤,从而有助于改善血尿情况。例如,使用糖皮质激素后,随着肾小球滤过膜损伤的修复,血尿可能会逐渐减轻。但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因为药物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不良反应等情况影响病情。
(二)对症支持
对于血尿明显的患儿,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血尿加重。同时,要预防感染等诱发因素,因为感染可能会加重肾脏损伤导致血尿反复或加重。
六、预后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预后情况
儿童肾病综合征血尿的预后与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类型、治疗反应等相关。一般来说,原发性微小病变型肾病预后相对较好,经过规范治疗后血尿等情况多可得到改善;而一些病理类型较差的肾病综合征患儿,血尿可能持续存在且病情容易反复,预后相对较差。
(二)特殊人群(儿童)注意事项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同时,要加强对患儿的护理,密切观察尿液变化情况,定期复查相关指标。家长要注意让患儿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保证充足睡眠,以利于病情恢复,减少血尿等情况的不良影响。例如,饮食上要注意优质蛋白的合理摄入,避免过度劳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