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肾病分为早期、中期、晚期,早期有微量白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轻度升高;中期有临床蛋白尿、水肿;晚期有肾功能减退、高血压、贫血及其他全身表现,有糖尿病病史者应定期检查以便早期干预。
早期表现:
微量白蛋白尿:在这个阶段,肾脏滤过功能开始出现异常,但通过常规尿常规检查可能无法发现蛋白尿,需要通过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等检测方法才能发现尿中白蛋白排泄量增加。一般来说,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在30-300mg/g之间,这是糖尿病肾病早期比较特征性的表现,主要是因为糖尿病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使得白蛋白等大分子物质漏出到尿液中。
肾小球滤过率轻度升高:由于糖尿病早期肾脏的代偿机制,肾小球滤过率可能会出现轻度升高。这是因为高血糖状态下,肾脏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肾小球处于高灌注、高滤过状态,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增加。不同年龄、性别的糖尿病患者,其肾小球滤过率正常范围有所差异,一般成年人男性肾小球滤过率正常范围在90-120ml/(min·1.73m2),女性稍低。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若出现肾小球滤过率轻度升高,需警惕糖尿病肾病的可能。
中期表现:
临床蛋白尿:尿蛋白定量大于0.5g/24h,尿常规检查可发现尿蛋白阳性。此时患者的尿液中除了白蛋白外,可能还会有其他蛋白质成分漏出,尿液外观可表现为浑浊,有较多泡沫,且泡沫持续时间较长。随着病情进展,肾脏的损伤进一步加重,肾小球的结构和功能破坏更加明显,大量蛋白质从尿液中丢失。
水肿:多从眼睑、颜面部开始,逐渐蔓延至全身。这是因为大量蛋白质丢失导致血浆白蛋白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水分从血管内渗出到组织间隙。对于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若本身有久坐等不良生活方式,水肿可能更容易出现且不易消退。例如长期久坐的糖尿病患者,由于下肢血液循环不畅,加上糖尿病肾病导致的低蛋白血症引起的水肿,会使下肢水肿情况更为明显。
晚期表现:
肾功能减退:肾小球滤过率进行性下降,血肌酐、尿素氮等代谢废物升高。血肌酐是反映肾功能的重要指标,一般来说,男性血肌酐正常范围在53-106μmol/L,女性在44-97μmol/L,当血肌酐超过正常范围时,提示肾功能已经出现明显减退。随着肾功能的进一步恶化,患者会出现一系列代谢紊乱相关的表现,如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这是因为体内毒素堆积刺激胃肠道所致。
高血压:糖尿病肾病患者常合并高血压,且血压较难控制。高血压又会进一步加重肾脏的损伤,形成恶性循环。高血压的发生与肾脏功能受损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等因素有关。对于有糖尿病肾病的患者,尤其是合并高血压的患者,需要更加严格地监测血压,不同年龄的患者对血压控制的目标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中青年糖尿病肾病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老年患者可适当放宽至140/90mmHg以下,但也不宜过低,以免影响肾脏灌注。
贫血:由于肾功能减退,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同时,毒素蓄积等因素也会抑制骨髓造血功能,患者可出现面色苍白、乏力等贫血表现。不同性别、年龄的患者贫血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女性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头晕等症状,老年患者贫血可能会加重其基础疾病的症状,如加重心脏负担等。
其他全身表现:患者还可能出现营养不良、皮肤瘙痒等表现。营养不良是因为蛋白质丢失、食欲减退等多种因素导致,皮肤瘙痒与毒素蓄积、钙磷代谢紊乱等有关。例如,患者由于长期蛋白尿导致营养物质丢失,加上肾功能减退影响食欲,会出现体重下降、消瘦等营养不良表现;皮肤瘙痒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尤其是夜间瘙痒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睡眠。
对于有糖尿病病史的人群,无论年龄、性别如何,都应定期进行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肾功能等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糖尿病肾病,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延缓病情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