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肠炎的引发因素多样,包括感染因素(细菌、病毒感染可致慢性肠炎,儿童、老年人因自身特点更易受影响)、肠道自身免疫因素(如溃疡性结肠炎这类自身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有遗传倾向且呈慢性过程)、饮食因素(长期不合理饮食刺激肠道或食物过敏致炎症持续)、肠道菌群失调(菌群平衡破坏引发炎症且易慢性化,老年人、长期住院患者易出现)、其他因素(遗传因素增加患病风险,精神心理因素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影响肠道功能促使慢性肠炎发生发展)。
一、感染因素
1.细菌感染:某些细菌可引发慢性肠炎,如沙门菌属、志贺菌属等。长期慢性的细菌感染,例如患者曾有过不洁饮食史,摄入了被这些细菌污染的食物,细菌在肠道内持续繁殖,侵犯肠道黏膜,导致肠道炎症持续存在。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相对成人更易受到细菌感染引发慢性肠炎,且如果儿童患病后未得到规范彻底的治疗,也容易转为慢性。
2.病毒感染:轮状病毒等病毒感染也可能是诱因之一。病毒感染肠道后,会损伤肠道上皮细胞,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引发炎症反应,部分患者感染后炎症迁延不愈,发展为慢性肠炎。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病毒感染后更易出现肠道炎症的慢性化。
二、肠道自身免疫因素
1.自身免疫性肠炎:如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自身免疫介导的肠道炎症性疾病。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错误地将肠道黏膜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导致肠道持续炎症,表现为慢性腹泻、腹痛等症状。这种疾病的发生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有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中青年较为常见,女性和男性发病情况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但总体来说自身免疫因素导致的肠炎往往呈慢性过程。
三、饮食因素
1.长期不合理饮食:长期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会对肠道黏膜造成持续刺激,损伤肠道屏障功能。例如长期大量饮酒,酒精会直接刺激肠道,破坏肠道黏膜的完整性,使肠道更容易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侵袭,从而引发慢性肠炎。年轻人如果长期有不良的饮食习惯,如经常暴饮暴食、饮食不规律等,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而老年人本身肠道功能相对较弱,长期不合理饮食对其肠道的损伤更为明显。
2.食物过敏:某些人对特定食物过敏,如对牛奶中的乳糖不耐受或对海鲜过敏等。当摄入过敏食物后,肠道会发生免疫反应,导致肠道炎症,若反复接触过敏食物,炎症持续存在就可能发展为慢性肠炎。儿童对食物过敏的情况相对较多,比如对某些蛋白质类食物过敏,若未能及时发现并避免接触过敏原,就可能引发慢性肠炎。
四、肠道菌群失调
1.菌群平衡破坏: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肠道动力异常等情况都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调。正常肠道菌群对维持肠道的正常功能起着重要作用,当有益菌数量减少,有害菌过度增殖时,会影响肠道的消化、吸收及免疫功能,引发肠道炎症,并且这种炎症容易转为慢性。老年人由于肠道菌群本身就处于相对不稳定的状态,再加上可能存在的基础疾病需要使用抗生素等情况,更容易出现肠道菌群失调进而引发慢性肠炎;长期住院的患者,由于医疗操作等因素,也较易发生肠道菌群失调导致慢性肠炎。
五、其他因素
1.遗传因素:某些慢性肠炎具有遗传易感性,如一些遗传性肠道疾病可能增加慢性肠炎的发病风险。如果家族中有相关遗传病史,个体患病的概率相对增高。不同遗传背景的人群对各种致病因素的易感性不同,例如有家族性肠易激综合征遗传倾向的人群,在一些诱发因素作用下,更易出现肠道功能紊乱和炎症的慢性化。
2.精神心理因素: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影响肠道功能。例如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其肠道的蠕动和分泌功能可能出现紊乱,肠道黏膜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慢性炎症。中青年人群由于工作生活压力较大,更容易受到精神心理因素的影响,进而引发慢性肠炎;而老年人如果存在长期的情绪问题,也可能促使慢性肠炎的发生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