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肠炎由饮食不当等致致病微生物感染引起,症状急,表现为腹痛、腹泻等,靠病史、临床表现及粪便检查诊断,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慢性肠炎病程超两月,与多种因素有关,症状迁延,靠多项检查明确,治疗复杂需针对性处理,儿童、老年人、孕妇患肠炎各有特殊注意事项,儿童要防脱水等,老年人防并发症及用药需谨慎,孕妇用药要考虑胎儿。
一、定义与病因
急性肠炎
定义:是指肠道的急性炎症,多由饮食不当、进食被细菌或病毒污染的食物等引起。
病因:常见的致病微生物有沙门菌、大肠杆菌、轮状病毒等。例如,食用变质的海鲜可能导致沙门菌感染引发急性肠炎;儿童因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在接触被轮状病毒污染的物品后易患急性肠炎。
慢性肠炎
定义:是肠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病程一般在两个月以上。
病因:可能与急性肠炎迁延不愈有关,还可能与自身免疫因素、肠道菌群失调、长期食用刺激性食物等有关。比如,自身免疫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属于慢性肠炎的一种类型,其发病与自身免疫攻击肠道黏膜有关;长期大量饮酒、进食辛辣食物的人群,肠道长期受刺激,易发展为慢性肠炎。
二、临床表现
急性肠炎
症状相对较急,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腹泻次数较多,可为稀水样便、黏液便等,严重时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儿童患急性肠炎时,由于腹泻频繁,容易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等情况,如皮肤弹性差、眼窝凹陷、精神萎靡等。
慢性肠炎
症状相对迁延,常见症状有长期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大便性状可呈糊状、稀便等,部分患者可伴有黏液便,有的患者还会出现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状。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肠炎表现略有差异,如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能还会有便血等症状。
三、诊断方法
急性肠炎
一般根据患者的病史(如近期不洁饮食史)、临床表现(腹痛、腹泻等),结合粪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等,必要时可进行粪便的病原学检查,如细菌培养、病毒检测等以明确病原体。
慢性肠炎
需要详细询问病史,了解病程等情况,进行粪便常规、潜血试验等检查,还可能需要进行结肠镜检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情况,取组织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慢性肠炎的具体类型和病因,如溃疡性结肠炎通过结肠镜检查可见肠道黏膜充血、水肿、溃疡等表现,病理活检可辅助诊断。
四、治疗原则
急性肠炎
一般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可根据情况使用抗生素(但需谨慎使用,避免滥用)。同时,要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对于儿童患者,更要密切关注水电解质情况,必要时进行静脉补液。
慢性肠炎
治疗较为复杂,需要根据不同的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如果是自身免疫性因素引起的慢性肠炎,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等药物;如果是肠道菌群失调引起,可使用调节肠道菌群的药物。同时,要注意调整患者的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
儿童患急性肠炎时,由于其生理特点,对脱水等情况耐受差,所以一旦出现腹泻,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在选择药物时要特别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对于慢性肠炎的儿童,要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因为长期的慢性肠炎可能影响营养吸收,导致生长迟缓等问题,饮食上要更加注重营养均衡且易消化。
老年人
老年人患急性肠炎时,容易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心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因为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对失衡的耐受能力差。在治疗慢性肠炎时,要考虑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其他基础疾病,用药需谨慎,避免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老年人的肠道功能本身较弱,饮食调整要更加细致,以保护肠道功能。
孕妇
孕妇患急性肠炎时,用药需要特别谨慎,因为某些药物可能影响胎儿发育。要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法,如通过调整饮食、补充水分等对症支持治疗为主。慢性肠炎的孕妇在孕期要密切监测自身和胎儿的情况,饮食上要格外注意卫生和营养,以保证自身和胎儿的健康。



